记溜筒江村扶贫攻坚历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25 09:41:05

“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

春分时节刚过,倒春寒的积雪还未化尽,天气仍然微凉,但在德钦县佛山乡溜筒江村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伴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意见的深入实施和“挂包帮”“转走访”活动的精准落地,一场聚焦全村3个贫困村民小组、40户185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产业“真扶贫” 啃下“硬骨头”

省农行、德钦县总工会、档案局和乡村两级组成的工作队入村到户,通过“庖丁解牛”“解剖麻雀”,找准“贫根”,开准“药方”,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产业扶贫是确保脱贫不返贫的有效方法,建在产业链条上的合作社是产业扶贫的“药引子”。

由于溜筒江村耕地数量有限,可开发荒坡土壤贫瘠,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条件,加之远离需求市场,运输成本高,缺乏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等不利因素制约,在客观上尚不具备发展种植业的比较优势。而省农行挂钩所在地溜筒江村下属的亚贡、争刚村民小组,地处国道214线旁。平均海拔3100米,两村草场以高山草甸和低灌丛草甸为主体,载畜密度大,且水分涵养能力强,老百姓养殖牦牛经验丰富,具备牦牛规模化养殖条件。

在乡党委大力支持和村“两委”积极配合下,截至2016年末,省农行扶贫资金到位83.3万元,县总工会、县档案局共投入18.7万元,成立了牦牛养殖合作社,以合作社为抓手,以致富能手为带头人,带动整村集体经济发展。省农行牵线搭桥,引进迪庆州农业龙头企业香格里拉藏龙生物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形成“农户——合作社——企业”链条发展模式,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对于牦牛养殖业的丰富经验,指导改进合作社养殖和管理能力,增强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还定期挑选业务骨干、养殖能手组成考察团赴外考察学习养殖、管理,并将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带回合作社,与社员分享。坚持扶贫目标不变、措施不减、劲头不松,坚定不移走“产业造血”的产业化扶贫开发路子。2016年底,合作社成立第一年,该村牦牛养殖合作社实现牦牛出栏63头,收入50万元。2016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2900元,比上年提高300元。

从“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

看真贫、扶真贫,首先要做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打响扶贫攻坚战的第一枪起,乡党委、村“两委”详细研究,精细化部署,综合考虑挂钩帮扶村实际情况和农户贫困现状,突出进村入户调查、分析甄别、评议公示、动态管理四个关键环节,精准识别贫困户。在精准识别中,严格依照个人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审核公示、发布公告确认5道程序,经过3轮反复甄别审核,最终识别出40户180名贫困对象,做到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批。

以省农行挂钩帮扶的亚贡、争刚村民小组为例,两个小组因地质原因,搬迁至目前居住地,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全村40户常住人口中有贫困户37户172人。去年以来,溜筒江村实施了道路通畅、安全饮水、教育卫生和村级办公用房工程以及到户产业培育项目,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新建三个村民活动室,修建组内户外卫生路18000平方米、道路硬化3.1公里,40户村民全部加入股牦牛养殖合作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对挂钩帮扶的贫困户,省农行按照三个“一一”原则(贫困户建档立卡一户一策,结对帮扶支部一一挂钩,帮扶干部一一对应)落实帮扶方案,并把贫困户信息逐户录入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平台,定期更新贫困户信息,做到目标精准,措施精确,管理精细,将扶贫攻坚的暖流精准滴灌至每一户贫困户心里。

扶贫铺路 党建引领

扶贫不能只“输血”,让贫困村会“造血”,这才算是真正的“拔穷根”。通过开展“挂包联带、固本强基、共建平安”活动不断强化,贫困村党组织一方面巩固提升老一批党员的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吸纳优秀的致富能手、业务带头人成为新党员,目的就是把贫困村党支部建设成为脱贫攻坚战斗堡垒。目前,溜筒江村共有党员数量113人,较上年增加6人。2016年,召开党组织会议72次,举办党建培训5次。

在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推动下,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良性互动、同向推进、合力运转,溜筒江村“精准扶贫”科学体系已形成,扶贫项目进行“输血”,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面临的燃眉之急;党组织发挥作用,有效激发贫困村“造血功能”,“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成效日益显现。

村“两委”主体责任、干部联系帮扶、资金全程监管、考核验收同步。围绕到村到户扶持项目,溜筒江扶贫工作组建立了全新的精准扶贫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溜筒江村走上了一条振奋人心的精准扶贫之路。(杨云萍)

责任编辑:王瑄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