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60年经济发展纪实 当日历翻到2017年6月30日时,迪庆州经济在新常态下迎来了满堂红,为自治州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全州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1.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2%。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5:32.66:62.79。 60年前,“封闭、落后”是迪庆经济的代名词。自治州成立60年来,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放、发展”成为迪庆经济标识。 维西县保和镇兰永村冰葡萄基地 强基固本 “交通全靠腿、通讯全靠吼。”这是自治州成立初期的迪庆交通、通讯状况,也就是这种状况把迪庆深锁在雪山峡谷之中,但凡到过迪庆的人都会望“路”兴叹。 “国道214线经过奔子栏通到德钦那年我上二年级,当老师说今天可以见到汽车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光着脚丫跑到公路边,等候许久,见到了第一辆解放牌小车。通车后,奔子栏开始频繁与外界进行商贸交流,生活日用品、食品不断的从外面运进来,但那个时候都是毛路,到德钦县城要翻越白马雪山,没有车就徒步,我曾经翻越过3次白马雪山,有次还差点丢了性命。如今铺了柏油路,坐车一个多小时就到德钦县城了。迪庆的交通有这么大的变化,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到和不敢想的。”今年70岁的昂旺曲此老人感慨万千地说。 自治州成立前,迪庆境内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各族群众一直依靠人背马驮穿行在高山峡谷间。 “如今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公路通到了家门前,汽车代替了驴车。出门旅游坐飞机打个盹就到达目的地了。”曾在德钦县国税局任职的退休干部肖鲁说。 迪庆香格里拉机场于1999年建成通航,目前已开通迪庆-昆明、迪庆-拉萨、迪庆-成都、迪庆-杭州、迪庆-昆明-上海、迪庆-重庆-北京、迪庆-长沙、迪庆-广州、迪庆-版纳9条航线。在各级政府和一代代航空人的努力下,迪庆香格里拉机场成为云南省唯一列入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航空口岸,对提升迪庆州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世界的香格里拉”国际知名度,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做大旅游市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过去,想打个电话还要跑到邮电所,费好大功夫才接通,现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家家有座机电话,人人有手机,有什么事情,拿起手机发个信息,几秒钟时间对方就收到了,非常方便。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不管相隔多远,可以在网上视频聊天。这一切变化都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而且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谈起迪庆通讯事业的发展,曾在德钦县奔子栏镇政府任职的退休干部卓玛此里感慨颇多。 如今,迪庆各族群众共享通讯大发展、信息快传播、网络大构建带来的实惠,坐在家里查看务工信息,上淘宝买衣服,与远在他乡的家人、朋友聊聊天已成为迪庆各族群众的生活常态。 至2016年年底,全州固定电话用户数达35667,其中,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6483户,公用电话安装用户数17284户,已通固定电话的行政村数189个,全州移动电话用户数达386632户。 香格里拉臧龙生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外景 农民在宏达公司育苗基地除草 维西县核桃、青刺果、百花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图为伟宏公司正在收购核桃 由维西县宏达公司投资建设的重楼基地建设顺利推进,重楼长势喜人 产业强州 “我从1995年开始进入旅游行业,见证了迪庆旅游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前,外国人到迪庆来旅游是一件新鲜事,如今,外国团队到迪庆旅游已成规模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迪庆的经济发展。”迪庆州旅游集团副总赵雪芹说。 正如赵雪芹所说,旅游业的兴起使商品贸易、文化娱乐、旅游消费等第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自治州成立之初,迪庆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林业是全州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98年,国家实行天然林禁伐政策,让当时以“木头财政”为主的迪庆陷入经济困境。 “十五”期间,我州结合州情和国家产业政策,确立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战略,以“香格里拉”品牌为龙头,实施旅游开发带动战略,同时,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资源整合步伐,积极培育生物、水电、矿产等产业,迪庆经济出现了新的增长点,迈上跨越发展新征程。 “香格里拉就在迪庆”,香格里拉从梦幻走进现实。1994年,根据省政府迪庆扶贫现场办公会提出“关于在迪庆建立以雪山、峡谷、草原等高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开发区,纳入滇西北旅游区进行统一规划”的要求,州委、州政府从迪庆独具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出发,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迪庆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并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年,全州接待3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游客达4300人次,总收入人民币300多万元;接待国内游客3万余人次,总收入近600万元。以此为起点,迪庆旅游业如日中天,成为支撑迪庆跨越发展、富民强州的“火车头”。到 2016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9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8亿元,占全州GDP的16.8%。目前,迪庆建成了包括1个5A级景区在内的A级景区18个,星级饭店89家,旅行社43家,藏民家访24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万多人,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高,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特色旅游发展路子。 香格里拉是梦开花的地方,旅游业发展让群众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对此,经营香格里拉市勒仓扎雅土司庄园的和云雷深有感触:“现在到我们迪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大部分都是来一两天就返回了,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他们了解迪庆的人文风情、民族文化是不可能的,而藏民家访、土司庄园、民族演艺厅等可以集中展示迪庆饮食文化、歌舞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而在这些地方所需的食材,如青稞籽、青稞面、青稞酒、奶渣、牛羊肉等都是向当地老百姓长期订购,这就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最后,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旅游旺季,我们土司庄园服务员有60多个,淡季40多个,整个香格里拉市的藏民家访每年平均可以解决1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入迪庆,催生迪庆产业强州满园春色。 生物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16年底,全州生物产业总产值达47.12亿元。中甸牦牛、迪庆藏猪、香格里拉松茸、维西百花蜜等取得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香格里拉”和“华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香格里拉藏秘”“藏龙”“卡瓦格博”等10多个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水电产业突飞猛进。1958年,迪庆兴建全州第一座装机功率为48千瓦的火力发电站,到1965年建设第一座装机424千瓦的水电站,从此,迪庆有了“夜明珠”。 自治州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迪庆紧紧抓住西电东送的历史机遇,把水电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加以布局,明确提出“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思路,将水电作为全州的支柱产业来培育,迪庆的水电事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挺进,让生活在雪山峡谷中的各族群众告别了松明火把照明的时代。截至2016年底,全州已建成中小水电站76座,总装机容量达139.29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我州中小水电站装机容量将超过180万千瓦,预计理论可发电量达80亿千瓦时。2016年,全州中小水电站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205万元,2017年,计划完成投资25500万元。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矿产业有序发展。我州地处“三江成矿带”的腹心地,境内矿产资源分布较广,具有矿种多、储量大、分布广的特点。为推动矿产业有序发展,州政府先后制定并下发了《迪庆州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集中整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严厉打击和遏制私挖乱采、越界开采、以探代采及矿山生态破坏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有序开发矿产业,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以达标保留一批,改造升级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淘汰关闭一批的“四个一”为主要措施,对我州境内440个金属、非金属采矿权、探矿权矿山进行拉网式清理。通过清理整治,迪庆矿产业发展更加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风正扬帆正当时,产业强州著华章。目前,迪庆已初步形成“一园七片”的产业空间布局,香格里拉箐口工业园区、德钦葡萄产业片区、维西新兴工业片区等特色产业片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迪庆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维西县依托水能资源优势,加快水电产业培育步伐。图为施工中的澜沧江里底电站 维西县食用油料加工业蓬勃发展。图为碧罗雪山公司车间员工在给核桃油系列产品贴标签 在川乌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入驻维西生物园区的云南兰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诚实守信,服务脱贫攻坚,一方面按照订单收购农户的川乌,另一方面敞开收购非合同户的川乌。去年,该公司已经收购川乌210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