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 先给大家看一张照片, 猜猜这位头戴草帽、面色黝黑, 一手拿镰刀、一手举稻米的大叔 真正的身份是什么? ![]() 你或许能猜到, 他不是一位普通的农民, 但一定猜不到, 他是一位科学家, 他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方面的 研究与突破, 解决了世界粮食生产的重大难题, 为世界粮食安全推开了一扇窗! 他叫朱有勇, 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 这位在世界植物病理学界 赫赫有名的科学家, 却在他60岁那年, 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难以置信的决定 ——离开他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 加入“扶贫大军”。 在云南边疆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 60岁的他换上迷彩服、扛起了锄头, 跟老百姓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大碗吃饭、大口喝酒、大声唱歌。 “院士扶贫”不是口号、噱头, 更不是走马观花。 朱有勇一年中有100多天住在村里, 又几乎天天长在土地里, 而且一干就是整整四年! ![]() 老百姓不知道这个“院士” 到底是个什么头衔, 但一提起朱有勇, 都毫不犹豫地竖起大拇指! ![]() NO.1 农家子弟 突破世界粮食难题!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 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 一个普通农户家庭, 从小他就在寨子里奔跑, 跟小伙伴一起抓鱼、摸虾, 跟着父母耕田、坝地,插秧、收稻! ![]() 高中毕业的朱有勇 下乡成为知青, 在生产队劳动的那些日子, 他愈发体会到 农作物病虫害给农民带来的灾难, 尤其是每年稻瘟病发作时, 短短几天时间水稻死一大片, 老百姓急得一天打两遍农药! 1977年,朱有勇参加了高考, 他拿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看到农业两个字朱有勇犯起了嘀咕: 已经当了22年农民,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还要学种地。 朱有勇硬着头皮上了大学, 在当时,恐怕任凭谁也不敢想, 这个从农村出来的苦孩子, 后来不仅当上了大学校长, 还成为了院士! ![]() 大学时代的朱有勇 朱有勇在读研究生期间, 有一次,导师问了他一个问题: “回顾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 依赖农药的时间没有超过100年, 过去没有农药的时候, 是怎么控制病虫害的?” 朱有勇一时竟哑口无言, 正是这个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彻底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 更改变了他的一生。 上世纪80年代, 当时全世界范围内 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靠农药。 那时,人类对农药危害健康、 污染环境的认识不够, 加上农药效果实在是立竿见影, 国内国外同行们 都在研究各种新型农药, 几乎很少有人探索, 除农药之外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 朱有勇主动坐到了冷板凳上, 他选择了一条最难走、 也是最难出成果的路: 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 不使用农药, 就能帮农民把病害控制下来? 当时,恰逢云南大范围出现稻瘟病, 该病一旦流行, 就会造成大幅减产、甚至绝收。 ![]() 朱有勇下定决心, 从解决稻瘟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入手! 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 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 一个小山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在一块农田里面, 杂交稻和糯稻种在一起, 糯稻就没有稻瘟病。 眼前这一幕让朱有勇欣喜若狂。 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 就有可能不用农药防治稻瘟病?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它的原理是什么? 当时,才36岁的朱有勇 迫切想得到答案, 他设置了一块几十平米的试验田, 希望可以重现这种模式。 但是,他在这块试验田整整种了7年, 这种现象一直没有 被稳定地重现出来。 1996年,朱有勇 带着萦绕心头10年的困惑, 远赴悉尼大学留学, 希望通过学习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从基因层面探索 水稻抗性基因分布规律。 ![]() 两年后,完成研究的朱有勇, 谢绝了悉尼大学的挽留, 几乎是一刻不停地 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 提起这件事,朱有勇说: “宾馆再好不是家。 国外条件再优越, 也是为他人做事。 我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 比什么都有意义。” 在留学的过程中,朱有勇意识到 生态试验至少要扩大到100亩以上 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为了重现这个实验, 他跑遍了云南省内62个县, 研究了2000多种水稻的基因抗性问题。 虽然过程辛苦, 但为了早点破解心中的难题, 他还是充满了干劲。 那些年,朱有勇最爱穿短裤和塑料鞋, 常常是把塑料鞋一脱就直接下田, 几乎一整天待在田里, 从早到晚边观察边记录, 晚上再仔仔细细把数据誊抄下来。 ![]() 2000年,朱有勇终于找到了 水稻的品种搭配规律, 为控制稻瘟病这一世界难题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这一重大研究 作为封面文章, 发表在了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 ![]() 凭借着为国际粮食安全 作出的突出贡献, 2004年,还不到50岁的他 就荣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 颁发的国际稻米研究一等奖。 ![]() 当年,国际上 只有两位科学家获此大奖, 朱有勇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从中国贫困农村 走出来的农民子弟, 终于靠着长达20多年 对冷门领域的研究, 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植物病理学家, 为人类的粮食安全生产 做出了杰出贡献! ![]() NO.2 “作为院士, 没让老百姓享受到你的成果, 这就是失职!” 2011年,已经是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的朱有勇,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外人眼里, 这恐怕就是人生的巅峰了。 然而,在荣耀等身的时刻, 朱有勇又做了一个 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向组织提出: 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行政管理很重要, 但我更愿意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放到科研上!” 他说 :归根结底我就是一个 会种庄稼的农民。 所以农民需要什么, 我就研究什么! 2015年,已经60岁的朱有勇, 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 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 刚接到扶贫任务时, 朱有勇的心里很犹豫, 60岁,已经算得上一个老人了, 扶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可当朱有勇带着博士生, 整整开了14个小时的车, 来到这个距离昆明600公里、 位于西南边境的贫困山村时, 还是被眼前看到的一切震惊了! 一进村子就是一股臭气, 猪屎、牛粪、肥料、茅草, 到处都是,水杯、炊具上落满了苍蝇。 人们住的还是四处漏风的 篱笆房、茅草屋, 一张床、几袋玉米、 一口铁锅、一个煤炉, 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家当。 ![]()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元, 这意味着人均月收入 竟然还不足100元! 朱有勇心里五味杂陈,他实在是不敢相信, 怎么可能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 可另一番景象和数据, 让这位老院士顿时难过无比! 这里离西双版纳很近, 属于美丽的热带雨林区, 水资源、光照资源、 土地资源极为丰富, 每家都有10亩以上的土地, 还有20亩以上的林地! ![]() 如此富饶的土地上 生存着如此穷困的人口, 朱有勇心里顿时压着一股 难以言表的痛! 他对同行的博士生们说: “这里这么穷, 怪我们这些人没有深入下来, 没有真正的来为老百姓做些事情! 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为院士,这就是失职!” 这次考察之后, 朱有勇不再犹豫。 2016年春,他与团队人员选择了 最贫困的竹塘乡蒿枝坝村作为试点, 长期驻扎下来。 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 各种难题一个接一个 出现在朱有勇的面前…… 蒿枝坝村的村民都是 “直过民族”拉祜族, 他们由原始社会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 ![]() 他们不会说汉语, 文化水平也很低, 尤其冬天农闲时, 太阳在哪里,哪里就聚着一圈人, 晒太阳、聊天! 朱有勇明白, 这是典型的素质性贫困, 扶贫要扶智,更要先扶志! 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 他要求团队都换上迷彩服和迷彩鞋, 用拉祜话跟村民打招呼, 买上酒和菜, 跟老乡们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 朱有勇更是不怕辛苦, 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 拄着棍子到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 村民们更不解的是, 这个姓朱的院士, 总是带着一群人扛着锄头 满山遍野去挖土干什么? 朱有勇实际上是在为村民 选种植冬季马铃薯的土地。 他发现澜沧县冬天雨水少, 也没有霜冻, 很适合老百姓在冬季闲置的农田上, 种植自己研究的冬季马铃薯。 冬季马铃薯是见效最快的, 11月播种、2月份收获时正值过年, 在全中国没有新鲜的马铃薯时, 澜沧县就可以成为 最早上市的马铃薯产区之一, 不愁没销路、更不愁卖一个高价钱。 “扶贫是一步步来的, 有人配合,也有不配合的, 要反复做工作。” 朱有勇曾苦笑着说, “这比发SCI可要难多了。” 为了打动村民, 朱有勇用了最笨的办法: 在村里租了一块地, 带着团队人员一起亲自种起了马铃薯。 ![]() 文中提及的土豆学名为马铃薯 老百姓很好奇, 这些城里人竟然在地里干起了农活, 转眼三个多月过去, 土豆采挖的时候, 农民从来没见过土豆 能长出这么多, 个头儿这么大! 朱有勇跟老百姓算了一笔账, 这个季节的土豆价格最好, 一公斤能卖三块多, 一亩地就能纯赚5000块钱, 种一亩就能脱贫, 种两亩就能奔小康! ![]() 老百姓这下明白了, 原来这“院士”就是“财神”啊! ![]() NO.3 在两会上吆喝卖土豆, 价值10亿专利免费给村民!
2017年,朱有勇在蒿枝坝村 开起了马铃薯种植培训班。 62岁的朱有勇, 常常是俯下身、半蹲半跪在土地上 手把手地教大家种冬季马铃薯。 怎样切种块、消毒, 如何挖沟起垄、浇水施肥…… ![]() 马正发是冬季马铃薯班的第一届学员。 2018年,他种了十亩冬季马铃薯, 让他兴奋不已的是, 这一个冬天, 10亩地的收成竟然卖了7万元, 对于这里的老百姓来说, 这真的是一笔巨款! ![]() 今年,马正发要把20亩地, 全部种上冬季马铃薯, 他心里盘算着, 最少也能赚10万。 三个月就富了的马正发, 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 村里33户人家,有31户 都跟着种了冬季马铃薯。 ![]() 文中提及的土豆学名为马铃薯 老百姓的马铃薯丰收了, 朱有勇又身先士卒, 只要有机会, 就不遗余力地“吆喝”起来。 2018年3月,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里,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 朱有勇把老乡种出来的土豆, 吆喝到了人民大会堂, 向全国的媒体展示。 ![]() 那一天, 朱有勇举着一颗2公斤的土豆, 脸上掩饰不住 激动和自豪。 他兴奋地说: 这是开春之后 全中国最先上市的新鲜土豆。 这个季节北京吃到的土豆丝, 5盘里有4盘是我们的土豆做的。 就在朱有勇两会直播卖土豆时, 几十辆卡车正在云南澜沧准备出发。 60个小时后, 一盘盘醋溜土豆丝 就出现在了北京各大饭馆的 餐桌之上。 马铃薯盘活了冬闲田, 让老百姓的腰包一年就鼓了起来, 可朱有勇又“盘算”起了 这里广袤的松林! ![]() 在朱有勇众多的科研技术中, 有一项“林下种植三七”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不用一颗农药, 就解决三七容易生病, 无法连续种植多年的难题。 三七是名贵中药材, 尤其是无农药的天然有机三七 市场价格很高, 曾有企业开出10亿人民币的高价, 要买他的这项技术, 却被他严词拒绝了。 ![]() 可朱有勇几乎没有多想, 就决定把这项耗尽 十年心血的科研成果, 这项价值数亿元的巨大财富, 免费让给当地的贫困百姓! 当时,朱有勇的这个决定, 让很多人非常不理解, 团队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为此,朱有勇专门开了一个会, 几乎是掏心掏肺地对所有人说: 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俸禄”, 我们科研的目的不就是为了 让所有老百姓受益吗? 从那天起, 朱有勇定下了一个规矩, 谁都不许利用他的技术成果 谋取个人利益! ![]() 朱有勇带领农民种植林下三七 朱有勇常常说: 我自己是农民出身, 我也一直是一个农民。 跟金钱与地位比起来, 让农民从科研成果中受益, 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 NO.4 收1500个农民当学生, 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 前几天, #院士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的话题 在网上引发关注, 人民日报、新华社纷纷报道。 ![]() 在网络刷屏的这位院士, 就是朱有勇! 为了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 朱有勇决定开办技能培训班, 由院士专家亲自给老百姓上课, 手把手地现场演示, 手把手地在农田里教学。 ![]() ▲朱有勇给学员们上课(摄影:孙伟) 朱院士招生的门槛只要求一个条件: 想不想致富? 他的培训班不仅不收费, 还管吃管住免费发迷彩服和胶鞋。 他要求上课的学员必须参加军训, 克服因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 他和学员们一起吃、一起住, 在田间指导种植时, 一块儿犁地、播种、收获。 ![]() 除了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 朱有勇和团队还开设了冬早蔬菜、 茶叶种植、林业班、猪牛养殖班等 前后共计24个技能班, 培训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 学员们甚至开心地说: 咱天天跟在博士的身后学习, 咱也都是“博士后”啦! 有人问, 院士教农民是不是大材小用? 朱有勇摆摆手,笑着说: “这些老乡比大学生、研究生学得认真, 我搞了一辈子农业, 来扶贫就都用上了, 看着自己科研成果长得漫山遍野, 看着乡亲们富了、笑了, 我这心里是真的高兴、真的满足!” 今年11月, 为了帮这些扶贫农产品扩大销路, 朱有勇又和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一起 联合打造了农村电子商务班, 帮助农民把最新鲜的农产品直接 卖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里。 ![]() ▲来自澜沧全县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正在参加农村电商班课程的学习。(摄影:孙伟) 从朱有勇驻村扶贫那天起, 到今天整整4个年头了, 如今,他已经成为澜沧寨子的一员。 朱有勇有些得意地对记者说: 现在我每天早上出去跑步, 村里的狗也不冲我乱叫了, 有时候还有几个狗狗尾随着我一起跑。 ![]() 最让朱有勇温暖的是, 每天晨跑回来, 他的门上总是挂着 煮熟的鸡蛋、玉米、红薯等早点。 他感动地说: 我受到这样的厚待, 就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 把我们的技术好好教给他们, 让他们富起来,日子好起来, 回报他们的爱! ![]() 放在四年前谁敢相信, 就是这样一位 不起眼的年过60的专家, 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 把一片片闲置田变成了绿水青山, 变成了金山银山。 一座座篱笆房变成了砖瓦房, 一条条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 房前屋后种满了鲜花和蔬菜; 家家户户添置了淋浴、买了三轮车, 有的人家甚至开上了小汽车, 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回到了寨子里。 ![]() 一组组跳动的数据, 一幅幅变化的照片,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这背后凝聚着他踏遍泥土的脚印, 一次次弯下腰背、曲下双腿的艰辛! ![]() 身上有土、脚下有泥! 朱有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还有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 他们把汗水洒在了田野, 把论文写在了大地! 今天,向朱有勇院士, 和千千万万扎根农村, 付出艰辛与汗水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谢谢你们,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