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张面孔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5-19 10:29:44

  5月12日,大地震突袭汶川,大地颤抖,灾难降临,截至18日14时,已造成32476人死亡。在震魔肆虐之时,在生死考验面前,灾民们擦干眼泪,积极自救。与他们共克时艰的,还有千千万万热血奔涌的“汶川人”。

  大地震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率领全国上下 迅速行动,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全力抢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为抢救人民生命冲锋在前、连续奋战;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全力支援灾区,抢险救援队员、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从四面八方驰援灾区;新闻工作者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据民政部统计,截至17日13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含物折款)60.23亿元。

  “我们都是汶川人”,短短七个字,饱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灾难面前,我们是患难的兄弟,相信自己,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祖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生死接力大营救。5月18日,海军陆战队官兵在转移受灾群众。

在四川汶川县映秀镇,78岁的老人邹泽林给参加救援的战士烧开水。

  女警蒋敏:10亲人遇难仍奋战一线

  “瑞瑞乖,你快快长大点,妈妈把你带到彭州读书书哈……”这是5月12日中午12时许,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和远在北川的两岁女儿通电话。两个小时后,14时28分,蒋敏与女儿永远天各一方。在这场灾难中,她全家10口人死亡。擦着永远也擦不完的眼泪,蒋敏转身投入彭州抗震救灾第一线。

  对于地震幸存的每一个人来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首先想到的就是第一时间给家人报平安。但是就在那一刻,蒋敏工作的彭州市通讯中断,电话打不进来,也打不出去。但容不得丝毫的犹豫,也不能失去一分一秒的时间,民警们紧急集结,出门抢救伤员、上街维护秩序……在地震灾难来临的那一刻,每个民警都暂时抛却心里所有的个人安危,迅速投入抗震救灾。

  19时10分,巡逻回来的蒋敏再次拨动那串熟悉的电话号码,但传来的还是令人揪心的忙音。收音机的声音在耳边沉重地回荡着最新消息:四川北川老县城被塌方山体全部掩埋,目前,确定死亡人数大约3000余人……蒋敏按捺不住内心的牵挂,继续拨打北川家里亲人的电话。20时30分,电话依然无法拨通。直到13日凌晨6时许,蒋敏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对方号码是北川的。“喂!”蒋敏刚刚和对方说了两句话,顿时泪如雨下。蒋敏在哭,旁边女警也在哭:蒋敏的舅舅哭着打来电话,说蒋敏的爷爷奶奶、母亲、女儿全部遇难……除了舅舅,蒋敏在北川的全家10口人已经确认死亡……

  除了家人,蒋敏原来所在的北川某派出所的37个同事,在这场地震中牺牲了36个。但是在救援到达北川前,第一个救援队就是县城幸存的警官组成的。蒋敏说,纪念亲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和活着的人一起战斗。

  看着蒋敏在抗灾一线一天天忙碌憔悴,领导和同事非常担心,特意把她调换到了指挥中心,但一天后,她又要求到了一线。天彭中学安置了4000多名来自龙门山、九峰山的灾民,5月17日,蒋敏一直在这里维持秩序,帮助送水、送物资。傍晚,又和几位同事为刚到的灾民扎帐篷。

  蒋敏说,孩子已经没有了,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实实在在地帮助这些灾民:“我的舅舅现在也和他们一样,住在这样的帐篷里面。如果我的母亲和女儿还活着,肯定也正被很多人这样帮助着、关爱着,这么多家庭和我一样不幸,我感同身受,灾难面前,所有的人都是一家人。”

  5月17日凌晨,几个刚刚救援出来的银厂沟的灾民来到了安置点,其中有一个胖胖的小男孩。蒋敏安置好大人后紧紧地抱起这个小孩,久久不愿意放下,看了又看,她问同事张燕:“你说,这个孩子有两岁多了吧?”“差不多吧。”张燕的心一酸,她知道蒋敏在想女儿。放下孩子后,张燕搀起了蒋敏,突然感到臂弯一沉,身边的蒋敏怎么拉都拉不住。因为连日的劳累和悲伤,蒋敏晕厥过去。现场的警官们赶快把蒋敏扶到板凳上,用手托着她的头,经医生检查发现,她的血压非常低。在医生的坚持下,蒋敏被送到了医院输液,但一醒过来,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点。“我还行,我不能占医院的床位,我也不能停下来。”蒋敏挣扎着回到天彭中学安置点。

  28岁的蒋敏出生在北川县,是个漂亮的羌族姑娘,丈夫在成都市卫生局工作,她3年前调到彭州市公安局,女儿降生后,一直随外婆住在北川。蒋敏告诉记者,女儿既乖巧又聪明,常在电话里给她背唐诗,还甜甜地说:“妈妈,我想你!”“现在,我再也听不到有人叫我妈妈了。”更让她心痛的,是一笔对父母永远也还不清的亲情账。蒋敏红着双眼说,经历这场灾难的同时,也体验着更深厚的爱:“我会坚强,家园失去了,但是我还在,大家还在。”

  武警陆苇:8亲人被埋还坚持救援

  “走!走!你这个不孝子,快跟我救爷爷他们去!”

  5月18日10时许,重灾区北川县北川中学校园里,一名哭得死去活来的女孩使劲拽住一位武警战士的手,拼命往县城废墟方向拖,战士眼含热泪,尽力劝阻。

  女孩是这位武警战士的表妹,名叫刘莉。她一早从绵阳市赶到北川县,好不容易找到在绵阳武警当兵的表哥陆苇,他正在这里参加救援。“你为什么不救自己的亲人?”刘莉哭得声嘶力竭,用拳头拼命捶表哥的胸膛。

  “对不起!对不起!”身穿武警迷彩服的陆苇一脸憔悴,流着泪,不断重复着这句话。昨天,他和在地震中死里逃生、现暂住绵阳市救助站的父亲通电话时,也反复说着这句话。

  记者了解到,陆苇的家就在目前变成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车站附近,地震发生后,他家有8个亲人被埋在废墟下面。陆苇随着所在的武警部队,在地震发生4个多小时后率先赶到北川县城。

  “先救别人还是自己人”,对于这个问题,陆苇告诉记者,一切听从部队的统一调遣,几天来,他怕打乱部队的救援部署,愣是忍着没告诉领导县城废墟下面还埋着他的8个亲人。

  陆苇说,他知道这些亲人生命很危险,但他不能离开部队,因为他是整个支队北川援救唯一的通讯兵,必须要保证全支队通讯联络的畅通,这样才能救出更多的人。“每到晚上,一闭眼就仿佛看见被埋在废墟下面的外公、外婆、大姑爷他们,我禁不住就哭。”他说。

  武警绵阳支队政委徐超告诉记者,陆苇到达北川重灾区后,由于救援任务繁重,几乎每天24小时超负荷运转,至今已经整整6个昼夜没好好合过眼睛。在负责通讯保障的同时,陆苇还在北川中学救出两个学生。“在这之前陆苇只字未提县城废墟下面还埋有亲人,他怕打乱部队救援计划。”他感慨地说。

  徐超说,尽管目前加大了救援力度,由于至今已经超过144个小时,陆苇被埋在废墟下的亲人们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解放军、武警官兵,不顾山崩地裂,冒死开路,输送救灾大军,转移受灾群众……

5月17日,都江堰玉垒中学教师在安慰仍然没有和家人取得联系的羌族学生兰枭。

  72岁刘绍金:独臂敲开生命大门

  72岁的刘绍金在5米深的废墟中,能做的仅仅是用唯一能够活动的手臂敲击水泥板,告诉外面的世界他还活着,在整整坚持了57个小时后,终于敲开了生命的大门。

  5月14日下午3时,来自辽宁省丹东市的第二批消防救援应急队赶到青川县木鱼镇。“我的父亲、母亲被压里面了,求你们救救他们。”一个40多岁的男子几乎哭着说。他的父亲叫刘绍金,今年72岁,是抗美援朝老军人,已经被埋40多个小时毫无音讯。

  消防队的10名战士赶到现场后发现,整个7层楼完全坍塌,两位老人埋在一楼,从上到下有5米高。

  消防队员用生命探测仪检查后发现,废墟下面有生命的迹象,这让现场所有人产生了一丝希望。“水泥板用吊车,小块儿的用手搬。”指挥员命令道。他们用这样的办法救援了5个小时。

  “有人吗?”救援战士向废墟缝隙中喊着。

  “有人……有人……”废墟下传来的声音非常微弱。听见有人回答,消防战士们的动作开始加快。因为余震不断,周围的砖石瓦砾不断往下滚,给在下面作业的消防战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7个小时过去了,消防队员没有放弃。

  就在有人开始怀疑老人是否还活着的时候,地下传出了当当的敲击声,再次燃起了现场所有人的希望。10名消防战士,轮流下去搬小水泥块。终于,一支手臂出现在消防队员面前。

  在水泥板下,刘绍金的老伴已经死亡,而他也只有一只手臂能活动,正是这只唯一能活动的手臂让他敲开了生命的大门。

  5月15日1时30分,刘绍金被大家抬出了废墟。

获救婴儿撤离到安全地带。

50多名QQ群成员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前来献血。

  英国游客:卧龙令我永生难忘

  即便已经乘飞机离开成都来到数千里之外的北京,坐在记者面前的英国游客潘妮·爱德华和黄玲回忆起5月12日下午发生在中国四川省的强烈地震,仍然心有余悸。

  “我们能坐在这里,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当地震发生时,狂风大作,地动山摇,我们一度觉得自己肯定要被埋在山里,可是我们安全地渡过了这一难关,这离不开中国政府和当地百姓对我们的救助。”59岁的英籍华裔游客黄玲激动地说。

  潘妮和黄玲是地震发生时滞留在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一个英国旅行团的两名成员,这个旅行团共有19名英国游客,他们于12日中午12时许抵达卧龙。然而就在他们抵达两个小时后,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而卧龙正好地处震中汶川境内。

  “卧龙将成为我生命中永远难忘的地方,从地震发生到我们被直升机救走,有太多的故事令我感动,我很高兴自己能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些难忘的镜头,我希望回国后通过这些照片告诉我的英国朋友,中国和中国人民是多么的伟大。”潘妮紧紧握着手中的相机说。

  “我们当时正在熊猫沟参观,黄玲抱着一只小熊猫,我正准备给她拍照,突然就感觉风大了起来,树也开始猛烈摇晃,两边峭壁不断有石块飞下。”潘妮说。

  当意识到发生地震以后,在导游的组织下,潘妮和他们的团队站在原地没有乱动,直到震动停止下来,随后他们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开始外撤。潘妮告诉我们,由于当时进入景区的大门已经被滑落的山体堵住,他们一行先是从一段很窄的高墙上面走过,然后爬上保护区工作人员架设的梯子翻过被堵住的大门,又飞快跑过一座摇摇欲坠的桥,终于来到一片平地上。

  随后,旅行团的19位游客登上了巴士,决定撤离到7公里以外的饭店驻地,因为那里有一片更加开阔的停车场。幸运的是,他们一行安全抵达了酒店门口的停车场,由于酒店建筑结构遭受严重破坏,他们决定在巴士车上等待救援。

  由于地震发生后,卧龙断电停水,通往外面的道路也被严重破坏,黄玲他们一行人做好了长期等待的准备。在等待救援的日子里,那些自己房屋完全坍塌的当地居民,尽管自己住在帐篷里,尽管自己存留的粮食和饮用水都很有限,却每天给我们这些外国游客送吃的、喝的。

  “这几天我们每天都能喝到当地居民煮的稀饭,在我非常寒冷的时候,一位老乡还让我到他的帐篷里吃热气腾腾的饺子,使我顿时感到温暖。”潘妮说。令她感动的是,当地居民看到他们没有干净的水喝时,还主动带他们到山上一处干净的山泉取水。

  “5月15日,我们被通知有直升机来接我们,这太出乎意料了。”回想起获救的瞬间,黄玲表示到现在也以为在做梦。“他们行动非常迅速,飞机上坐满10个人后,机门就立刻关闭,并迅速起飞,当我离开地面,看着卧龙越来越小时,我难以相信自己获救了,真的离开了地震中心。”黄玲说。

  据介绍,仅15日当天,共有30名因地震被困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外国游客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志愿者获救。

  黄玲说,“到达成都后,我们把身上所剩不多的钱也捐献了。”黄玲说,“我们忘不了卧龙,也忘不了那里的居民,希望所有遭受地震伤害的居民能早日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灾民:从废墟中找出食物送给子弟兵

  20多名汶川村民5月18日上午把他们从废墟中找出的食物送到前线指挥部,慰问奋战在汶川救灾一线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

  这些村民来自距汶川县城20公里、海拔3000多米的禹碑岭村。背着各家各户凑起来的几筐腊肉、小白菜、干菜和樱桃,村民们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指挥部所在的县城。

  除了身上的背篓,村民郭颂琼手中的塑料袋里还放着20个鸡蛋,那是她怕碎了、一路捧下山来的。

  “东西是从倒掉的房子里掏出来的,都用泉水洗干净了,你们放心吃吧。”当部队官兵坚持要把物资留给生活本来就已经很困难的村民们时,这位45岁的羌族妇女急得连连摆手:“我们的房子倒了还有地,部队比我们辛苦多了!”

  据村支部书记彭志军介绍,地震发生后,禹碑岭村所有的房子都倒塌了,606名村民中有3人遇难。

  阿坝州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总指挥、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告诉记者,这些日子以来,这样的感人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在官兵们经过的路上,总有老百姓端着山泉水等待部队,运送物资的直升机一到达山头,村民们也会自发地去帮部队搬运物资下山。

  “我们哪能要他们的东西?”地震后不到一个小时,李亚洲即率领部队向汶川进发。一路上,不少村民不顾余震为部队引路,理县通化乡卡子村一位姓张的支部书记开着面包车来回接送部队,而他17岁的儿子刚刚在地震中罹难。

  记者在救灾现场看到,尽管救灾部队生活保障上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子弟兵仍不时地把所带的方便面、矿泉水等送给灾民。

5月18日,两名电信职工正在抢修通信线路。

5月18日,济南军区某部官兵在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

  被救女生陈雨秋:长大要当医生

  “我长大了也要当医生,要救更多的人!曾爷爷,我的爷爷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了,以后您能做我的爷爷吗?”

  身受重伤积极自救而幸存的什邡初一女生陈雨秋,手术后醒来一见到什邡市第二医院的曾祥武院长,便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

  “好!”看到病床上虚弱又坚强的小雨秋那企盼的眼神,曾祥武满口答应。两句简单的对话,感动了病房里所有的人,包括前来看望伤员的什邡市市长。

  14岁的陈雨秋是什邡市蓥华中学初一(1)班数学课代表,也是此次地震中班里的3名幸存者之一,班上其余42名同学均不幸遇难。地震后,被倒塌的房屋碎石砸中并掩埋在教学楼二楼楼道,身受重伤的陈雨秋和另两位伙伴相互鼓励,积极自救,最后被成功救出。

  “当时刚打上课铃,我正在发数学试卷,突然感觉到教室在摇晃,紧接着一下子被甩到了二楼教室外的走廊,同学们都往外跑,我和另两个同学一起被压在碎石块下,不能动。我们就用小石块割开鞋子,抽出脚。大家相互鼓励,还唱歌,坚信一定能出去。”坚强的陈雨秋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大约过了快两个小时,救援队员们终于把3名受困的初中生从废墟里救了出来。

  由于腹部被石块砸中,导致小肠断裂以及肠穿孔,急需手术,13日中午,几近昏迷的陈雨秋被转到了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

  手术很成功,闻讯后,陈雨秋的父母也赶到了医院,一家人团聚,只是爷爷却不幸遇难。

  在什邡第二医院的广场上搭建的简易病房里,看到虚弱的女儿鼻子还插着导管,不断地往外抽着血水,父亲陈德强再一次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别哭,爸爸!我不疼,能坚持住。”小雨秋一边劝着父亲,一边用小手替父亲擦去脸上的泪水。很平静的话语,让前来采访的记者和医护人员又一次感到了心灵的震撼。(钟玮 陈延山 江俊等)

责任编辑:赵德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