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刘正权) 3月12日 星期一 晴
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驻达日村“四群”工作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分工,将所有工作队员分两个小组进行入户走访。3月12日上午8时,我们第二小组一行6人从村委会出发,对达日小组进行走访,在达日小组组长家中召集了村民代表大会。 9时30分,达日小组20户户主40余人携带户口簿来到会议地点。工作组向村民详细介绍此次“四群”工作组下乡的目的和意义,并向村民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安全生产、近期藏区维稳等相关文件精神。教育局的李老师重点宣传了迪庆藏区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人口和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补偿学费等教育和计划生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县畜牧兽医局次仁边追结合农牧民实际进行了农林生产补贴、草原生态补偿、退耕还林补助、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等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宣传。而我就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农民社会保障等进行了宣传。并对群众提出的一些疑问和问题结合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同时,工作队与达日小组20名户主签订了《家庭拒绝邪教承诺书》。 按照相关要求,工作组副组长此里培初与达日小组边玛茸姆、芝玛拉姆两名家庭实际困难建立结对帮扶,这两户家中都有残疾人,是达日小组召开会议决定的与工作组成员结对子的对象。工作组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向联系对象发放了《民情联系卡》,认真填写《民情台帐》、《民情登记卡》。并向他们承诺一定会向上级部门如实上报他们的实际困难,尽早的为他们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结束一天的走访,回想白天的点点滴滴,我对此次“四群”活动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农民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关怀,是我们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盼重要途径,是真正让党和政府的阳光照在每个农户的窗台上。密切我们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方式,是深受群众欢迎的。进村入户,增加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仅仅脚到、身到显然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心到。百姓心中有杆秤,只有饱含深情的关心农民、爱护农民,竭尽全力为他们解难事、办实事,只有真心诚意地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才能真正融入农村,才能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也才能真正地把“四群”活动落到实处。
民情日记(格茸拉姆) 3月13日 星期二 晴
9点钟,按照原定计划大家准时在镇政府门口集合,由于我们小组分在坝区,大家一致决定先走路去娘吉贡。半个小时我们来到这个社党支部的活动场所,看见全社男同志正忙进忙出,原来今天是他们社的男同志聚会的日子(大家叫打东刀)。看到我们,大家很热情的招呼我们进来,并邀请我们和他们一起玩。说明来意,一个高瘦的男人从中走出来,原来他就是社长阿那,他热情的招呼着我们,并让大家停下手中的活,就地开个小会。工作组就州委、县委“四群”、“跨促越”活动的精神进行了宣传和讲解,看见大家频频点头,我们心里也很开心。轮到我讲解反邪教的知识时,我心想在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而且今天来的年长的居多,我便采取了先用汉语再用藏语的宣传方式,在用藏语时虽然说起来不是很通畅,但是大家都很安静的听我说,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散会后我便急忙对我身边的老大爷说:“刚才我说的藏话你听得懂吗?”老大爷笑着说:“小姑娘,还是听得懂的,今后要多锻炼锻炼呀”。于是我们便和村民闲聊着,和他们一起吃了一顿愉快的午饭。 下午,我们跟着社长来到了一个叫冯春寿的贫困户家里,老两口都是农民,有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女儿在几年前车祸遇难,女婿也在女儿死后不久走了。看着老人谈论这件事时凄凉的样子,再看看除了房子外,几乎没有一件像样一点的家具的家时,真的很心酸。但是,谈到孙子,老人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微笑,说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孙子上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当我们讲到将对老人一家一对一帮扶时,老人脸上的笑容渐渐隐去,说“自己一辈子没给国家、政府添过麻烦,老了却给政府添麻烦了”,老人的话很朴实、很简单,但是对我们触动很大,我们也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决心要为老人办实事、解难事。 从老人家出来后大家都不说话,社长说其实像这样的家庭这里很多,但是现在政府的惠农惠民政策很多,大家的日子都好过多了,听到这里我们也相对安心多了。
民情日记(阿连主) 3月15日 星期四 晴
早晨7:00起床,洗漱完毕,站在窗口,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已然变亮,感受着微风吹动枝条的动静之美,空气是那样地清新凉爽,人也感觉特别轻松。草草吃过早饭,我便领着四群工作组成员来到夺通村夺通村民小组进行了调研。夺通村位于奔子栏镇的东南方向,地处山区,境内地形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又没有矿产资源,村里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开展以来,如何为农民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使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见到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是我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走访。 座谈会上,不大的村委会挤满了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村里的困难和发展思路,近距离的接触,使我感受到老百姓的淳朴与亲情,机关干部与村民之间在那一刻已融为一体。我围绕“十二五”期间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等话题,与大家共同商讨项目建设和发展规划。并就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困难,提出了三点发展思路:一要围绕“水”字做文章,循着水路找财路,只有把吃水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山区农村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二要充分利用当地地理资源优势,发展以种植葡萄为主的种植业。三要做劳务输出文章,发展打工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群众进行劳务输出,能稳定提高农民收益,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中午,在村民阿安家,就着一盘萝卜丝,喝着酥油茶,吃着糌粑,和阿安拉起了家常。“这么多年了,没想到今天有您这么大的领导能我家,真想不到啊。”“阿安,全市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就是通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农户,解民忧,帮助你们脱贫致富,转变我们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一席话感染和打动了阿安,也让我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 夺通村是我的下乡住村联系点,说实话,对于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来之前我心里很有些担忧,但通过住村以来的所见所闻,改变了我的认识,也增强了帮扶的信心,感觉收获很大,体会很深。 三是让群众得到实惠,让群众亲身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这是群众对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迫切期盼,也是检验下乡住村活动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干部下乡住村联系的都是贫困村,发展问题、增收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了的,需要我们发挥优势、协调优势,靠前服务,多下乡,常住村,带着感情解难题,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这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干部作风的大检阅。
民情日记(孟福友) 3月15日 星期四 晴 根据工作组的分工及安排,今天的工作任务是入户调研,实地了解个人结对联户情况,认真填写《民情联系卡》、《民情登记卡》,我结对联户的是叶日村贡用村民小组的两户困难户。 早上起床,在正常的洗漱完毕之后,工作组集体在我们的小食堂喝茶。喝茶是一件幸福的事,端起茶碗,快要溢出的酥油茶散发着阵阵清香,使人胃口大开,再加上一份藏家小妹特制的大饼,看着就让人眼馋。工作组李组长要求,今天的午饭不能准时,所以大家要多喝茶、多吃饼,一定要比平日多吃一点。在组长的鼓励下,我将近吃了大半个饼,喝了5碗酥油茶。 今天工作组分六个小队,两人一队,较近的徒步,较远的驱车前往,当然我们没有专门的工作车辆,除李组长的专车外,还有三辆私车,四辆车便是四个较远工作小队的交通工具了。有幸今天我和总支书记阿主一个小队,特邀了李组长参加我们小队。 我们目的地的第一站是习应桶村民小组,第二站是贡用村民小组。从村委会出发,沿着曲折的山路,驾驶技术超群的藏族大哥杨师傅带着我们在路上狂奔,三十码的车速感觉比高速公路上100码还要快,车后留下一条滚滚灰龙。 总支书记阿主是一位标准的康巴帅哥,一路上用汉语向我和李组长介绍叶日村在建或将要推进的项目,当路过曲赤通移民搬迁点时,阿主领我们看了移民新村建设情况,新开土地情况。听了阿主的介绍让我对现任村两委班子的工作能力感到震撼。班子团结、思想超前,一心为了群众,一句话,这个班子配得强。 习应通看样子是一个搬迁过来的小组,房屋式样和内部结构都是一个模式。我们去村民阿吉和边宗家填表,当然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工作队员,语言不通,沟通起来十分困难,反而让我们的李组长成了我的专职“翻译”。而阿主对围拢过来的群众解疑答惑显得游刃有余。 阿吉家共有5个人,边宗家有9个人,都是小组里的困难户,在李组长的翻译下,我认真填写了两户村民的表格。填写完后心情比较沉重,他们非常困难,成年人都是文盲,没有一技之长,加之土地贫瘠,产量低,且人均有耕地不足0.6亩,还没有其他副业收入,真是难啊! 从习应通到贡用的路上,我没有说话,心里一直在想,那两户人家今后该怎么过……。一小时的路程,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见我没说话,阿主跟李组长的交流也换成了藏语,当然我听不懂。到了我联系的此拉家了,一上去只见两顶不大的帐篷,在阿主的带领下我们钻进了黑暗的帐篷,三分钟之后我才适应了里面的黑暗,才发现这是此拉家一家三口的卧室,同时也是客厅,而我只能在临时抬进的一块约一米长的木板子上写字填表了。填完表后我拨开了另一个帐篷的门帘,哦!不足3平米的地方是厨房,更有一年的粮食五袋包谷堆放在里面。真的不想说话了,我的心在流泪……。此母家的情况大致相似,我真的无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