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各民族群众价值观念多样化,社会情况历来比较复杂,处在全省乃至全国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阵地。在“四群”教育活动中,迪庆州委以“挂县、包乡、联寺”为主要工作推手,对工作队员提出“守土有责、出事问责”的维稳要求,深入实际、深入寺观教堂、深入僧尼(信教群众),抓实基层宗教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挂县抓总,统筹资源。按照省委关于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中“挂县包乡联户”的工作要求,迪庆州委在省委下派干部挂县的基础上,明确州委班子成员挂县联系工作,从而建立了州、县、乡、村、党员群众五级联系制度,州联系县、县联系乡、乡联系村、村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僧尼和群众,形成了一级抓一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按照州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挂县的州委领导统揽全局、统筹资源,积极协助县委对事关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研究部署。同时,根据维稳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宗教、寺庙教堂等重点场所实行重点安排、重点管理、重点督查,对事关稳定的社情民意进行重点分析、重点研究,定期不定期深入乡镇和寺庙教堂,听取群众、僧尼的意见建议,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包乡定人,落实责任。为抓实发展稳定工作,在“四群”教育、“千名干部进村入户(寺)促跨越”活动中,迪庆州明确厅级领导干部(含非领导职务)实行“挂乡联户”,做到“六个一”(即:联系一个乡镇、一个寺院(教堂点)、一名僧侣(尼)、一户农村困难群众、一户城镇低保户或下岗职工、一个发展项目),每年住村不少于7天;处级领导干部(含非领导职务)实行“挂村联户”,做到“四个一”(即:联系一个建制村、一户困难群众、一名困难学生、一个发展项目),每年驻村不少于10天。同时抽派45名厅级领导干部分别担任“四群”教育、“促跨越”活动乡镇指导组组长、副组长,协助乡镇党委抓好发展稳定工作,抽派政策理论水平高、工作业务技能强的1224名工作队员,组成188个工作组进村入户(寺),协助村组排查矛盾纠纷、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引导发展产业。 包乡镇和包村的领导干部积极组织工作队员对辖区的各种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州实现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工作组,哪里有寺观教堂,哪里就有工作队。工作队还采取与寺观签订和谐寺院责任书等方式,细化工作措施,织密防控网络,为实现“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的维稳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敏感时期,工作组深入寺庙教堂,与民管会一道,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督促寺庙把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贯穿工作始终,同时,时刻关注密切关注住寺僧人的思想动态,教育他们深刻认识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不断增强广大僧尼的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做到出家守法戒、修行利国民。 联寺服务,亲情关爱。结合迪庆藏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全州各级党委、政府把服务寺院、服务僧尼作为维稳工作的重点,通过开展联寺服务等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州厅级干部按照联系一个寺庙、联系一名僧尼的要求,分别或组合联系23个寺庙,实现寺庙联系和困难、老年僧尼帮扶的全覆盖。全州各级党组织同步开展联系寺庙僧尼活动,形成了州、县、乡、村、党员群众五级联系寺庙、关爱僧侣的工作体制。 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寺院的社会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根据迪庆地处是边疆贫困地区,大部分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生活贫困,以寺养寺能力比较弱的实际,迪庆州把寺院、僧人纳入社会化管理和公共服务范围,开展亲情式服务,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实施寺院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工程。注重对宗教界代表人士、宗教教职人员生活上的关爱、关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送“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进寺院,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广大僧尼安居乐业、潜心修行。目前,迪庆州已全面建立了覆盖全体僧尼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寺僧尼参合率达100%;60岁以上僧尼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广播、电视进入各宗教活动场所;全面完成了宗教活动场所的电网改造、通公路工程、安全饮水工程。通过大力实施各种惠民政策,让广大僧尼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真情帮助与贴心温暖。从而,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对接的寺院管理和服务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