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德钦县奔子栏镇夺通村子仁村民小组炊烟袅袅,阳光刚好爬过老藏房的雕花窗子,次里多吉盘腿坐在火塘边,就着一壶醇香的酥油茶,从精致的糌粑盒里舀出几勺糌粑,在木碗里揉捏着。“酥油茶、糌粑盒、木碗这三样东西对藏族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次里多吉边揉糌粑边说。他是村里最后的糌粑盒描金艺人。

" name="description">

【网络媒体走转改】次里多吉和他的描金糌粑盒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2-13 10:48:18

清晨,德钦县奔子栏镇夺通村子仁村民小组炊烟袅袅,阳光刚好爬过老藏房的雕花窗子,次里多吉盘腿坐在火塘边,就着一壶醇香的酥油茶,从精致的糌粑盒里舀出几勺糌粑,在木碗里揉捏着。“酥油茶、糌粑盒、木碗这三样东西对藏族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次里多吉边揉糌粑边说。他是村里最后的糌粑盒描金艺人。

“后继无人”的描金艺人

次里多吉出生在德钦县奔子栏镇夺通村子仁村民小组,这个被称为筛巴洛那的地方,自古就是木碗之乡,至今村里27户人家大多数依然以制作木碗、糌粑盒为生。在次里多吉的作坊里,一个个样式精美的木质糌粑盒整齐地排列在地板上,他手里拿着一支自制的毛笔,精细且柔软的笔尖在糌粑盒上描绘出了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一个个吉祥的图案。

糌粑盒是藏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皿之一,大小不等,一般选用优质木料旋制而成,形如圆塔,用来盛放磨好的青稞糌粑,也可当做民族工艺品摆件。描金糌粑盒打磨后通常用黑色、深红和金黄等颜色的生漆作底色,然后用金粉漆料绘制出各种花纹图案,多见龙、凤、麒麟和各种水果、藏八宝等,寓意吉祥如意。“在糌粑盒上描金作画,看着很简单,但其实很考究功底。”次里多吉说,用来描金的毛笔在市面上是买不到,以前的老艺人用山上的狸猫毛制作毛笔,如今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改用家猫身上最柔软的细毛来制作。猫毛笔过于柔软,这就需要艺人对手腕的力道把握得刚刚好,太用力线条会不流畅,太轻着色会不够浓郁。

在过去,次里多吉制作的糌粑盒在筛巴地区是出了名的,哪家女儿要是没有他的糌粑盒做嫁妆是不出嫁的,搬进新房,家里如果没有一对龙凤呈祥描金糌粑盒就不能算圆满,直到如今,很多藏民家里依然保存着次里多吉描金的老糌粑盒。

次里多吉说,十几岁时,他就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习糌粑盒、木碗制作手艺,后来又到当时的中甸县木碗厂学习,在村里他的描金手艺无人能比。后来,由于描金的糌粑盒价格平民,但是做工精细,费时费力,所以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了,最后村里只剩下他一个描金艺人。每每说起描金手艺传承,次里多吉总是眉头一皱。他说:”近年来,由于保留原材料花纹的成品糌粑盒售价更高,而传统的描金糌粑盒却价格平平,传统的描金技艺面临失传。”

打破老规矩传承老手艺

受传统观念影响,木碗、糌粑盒制作工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传男不传女。次里多吉有三个女儿,偏偏没有能继承父亲手艺的男子。对于次里多吉而言,传统的描金糌粑盒不仅是谋生之道,也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遗产,眼看着这一技艺面临失传,他决定打破陈规旧俗。

次里多吉的大女儿名叫斯那此木,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村妇女,知道父亲要把描金手艺传给自己,她战战兢兢的钻进了父亲的作坊。从此,次里多吉家二楼的作坊里,多了一个女徒弟。刚开始学习描金,父亲的严苛、手腕的酸疼几次让斯那此木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以前看爸爸画龙纹,觉得很简单,但是自己拿起笔来画才知道每个线条都那么有讲究,每天坐在作坊里重复画一样的线条,吃饭的时候觉得手腕都抬不起来。”但是一想到要把描金手艺传承下去,斯那此木就有了信心。在父亲日复一日手把手的传授、时不时的训斥和几近苛刻的要求下,斯那此木慢慢成长起来了。如今,她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糌粑盒描金绘画了。现在,她每天在作坊里埋头苦干,似乎是上了瘾。“在和爸爸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描金工艺的魅力所在,也更加懂得了他的用心良苦,传统的民族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而且要发展得越来越好,这也是我应该扛起的责任。”斯那此木说。

描金糌粑盒走出村庄打开致富门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藏身于山沟里的“木碗之乡”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来自西藏、青海、甘孜等藏区的商人纷纷慕名而来,次里多吉的描金糌粑盒随之走出了村庄,走进了更多藏区群众的家庭,也打开了增收的大门。2016年,次里多吉的描金糌粑盒销售金额达到10万元。

“现在每年都有上万个描金糌粑盒通过实体店、微信、快递、网络销售等不同的渠道从村里发往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描金糌粑盒的制作工艺,前来购买我们的产品。”次里多吉高兴地说。现在,他在香格里拉县城开了一间实体店,有了更多的固定客源,经济收入增加了,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此里取次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