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好画卷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3-09 16:21:29

绿色,云南发展的永恒底色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在同当地干部合影后,总书记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这是一份关于碧水青山的约定!云南各级干部和4700多万各族人民群众铭记在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当雾霾成为全国多地的关注热点时,云南“高颜值”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更令人羡慕。

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如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绿色,让七彩云南呈现更多“高颜值、气质好”的碧水蓝天?

来自云南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树立绿色导向,寻找绿色出路,实现绿色发展,在新时代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书写新篇章。

洱海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白族人民的“母亲湖”。2017年7月,环保部将大理洱海与白洋淀、丹江口定义为“新三湖”。洱海流域是中国西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全国人大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杨健说,3年来,大理州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以“立此存照”为“军令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推行“依法治湖、工程治湖、科学治湖、全民治湖和网格化管理”,坚持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来统领洱海保护治理,科学编制了《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通过全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七大行动”,洱海保护取得了阶段性初步成效——2017年,洱海全湖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其中6个月Ⅱ类,主要湖湾水生植物恢复生长较好,全湖植被面积为近15年来最大,近岸水体感观明显好于往年同期,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

“保护治理洱海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长期不懈。”杨健建议,对重点生态修复项目加大支持,将洱海流域列入全国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洱海清,大理兴。”杨晓雪代表是大理州环境监测站副总工程师。她建议,把洱海纳入国家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规划,花大力气对污染防治进行技术研发。

全国人大代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长李文辉说,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走生态脱贫、绿色发展道路的怒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增添了发展新动力。

怒江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州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但面临着生态系统脆弱、部分地方环境破坏严重的现实。同时,由于地处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核心区,怒江州还肩负着保护生态,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任。

李文辉认为,以退为进、走生态脱贫的新路子,无疑是怒江州实现跨越发展、永续发展,既保护生态又加快脱贫的好路径。

“5年前怒江州的森林覆盖率是71.9%,现在达到了75.6%,良好的生态基础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李文辉说,“在怒江,生态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我们正在探索依靠生态脱贫的发展之路,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了生态修复力度。”

线晓云代表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山乡芒丙村委会副主任。这位来自基层的代表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空气更清新。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如今,云南各族人民正在用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