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 | 在这天,明月将人们的心联系到一起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21 09:00:00

原标题:文化周刊 | 在这天,明月将人们的心联系到一起

■ 吴辰

世界上恐怕不会再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关心一年四季了,这个以农耕为本的古老文明时刻留心春夏秋冬的变迁,关注着兔走鸟飞所带来的细微变化,不违天时,并为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安排下美丽的故事。

对农耕民族而言,秋季意味着收获,而收获则意味着一年辛勤的结束。当人们从沉重的农忙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去品味丰收的喜悦时,月亮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份愉悦,渐渐地圆了起来。于是,在月亮最圆的那天,人们把一年的收获做成圆形的点心来庆祝这天人共乐的时刻并赋予这天一个好听的名字——“中秋节”。

在中国传统里,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等两个节日并称为“三节”,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三个节日。每逢中秋佳节,家人朋友总要欢聚一堂,共同吃月饼、赏月亮;即使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旅人,吃一口月饼,看着天涯共此时的明月,也能感受到来自遥远家中的温暖。古往今来,在这个饱含了人们对家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的日子里,诞生了无数故事。

《嫦娥执桂图》。

苏轼兄弟的中秋情谊

一提到写中秋的诗词,人们脑海中首先出现的一定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丙辰年的中秋,苏东坡身在密州,暂且忘记了世间忧愁,与身边友人饮酒直至天明,在半醉半醒之际,却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辙。于是,就有了那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有感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桩千古难全之事,但仍盼望圆月能将自己的心意捎给亲人,问一句平安。

在作这首词的时候,苏氏兄弟其实已经七年未曾见面了,难怪苏东坡举杯问月的语气中多少带着点责备。也许月亮真的有灵有应,仅仅过了一年,兄弟二人因工作调动而在赴任途中相遇,并共同度过了三个多月时光。又到中秋时节,兄弟二人却终究不能因私情耽搁太久,过了佳节,两人就要分别踏上新的旅程,这一分别山高水长,又不知何日才能相逢。对着明月,两人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去年苏轼寄给苏辙的《水调歌头》,苏辙情绪低沉,即兴创作了另一首《水调歌头》,赠予自己的哥哥作为临别纪念:“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而苏轼毕竟是哥哥,看到弟弟因为离别如此失落,便再次创作了一首《水调歌头》赠与苏辙:“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这两首《水调歌头》寄托着苏氏兄弟二人的款款情深,弟弟嗟叹人生如寄,最后难免如汉末王粲一般,不得回归故里,哥哥则以东晋谢安类比,告诉弟弟自己早已明白其心意,会尽早从官场抽身,共享兄弟怡怡之乐,一任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笑话兄弟二人胸无大志。

国画中的苏东坡与中秋月。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苏轼、苏辙二人均已是垂暮之年,兄弟二人谁也没有像当初约定的那样逃出世俗的网罗,苏轼更是被一贬再贬,直至跨海而至儋州。中秋又至,苏东坡再次抬头观月,隔着海峡,他举起酒杯,又为弟弟写了一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这一年的中秋,苏东坡在儋州举杯,让月亮代自己问候远方的弟弟。

海南古代独特中秋习俗

苏东坡虽然乐天知命地自称“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但作为谪臣贬官,每到万家团圆之际,心绪难免有些不宁静。可是,如果苏东坡只是一名游客,中秋来海南游玩,则自然另有一番滋味。

宋徽宗赵佶《闰中秋月帖》。

海南四季常绿,农时自然也与别处不同,中秋在海南少了一分对一年耕作的总结,多了一分对家人团圆的期盼。据《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自古有“中秋翫月”的风俗,所谓“翫月”,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赏月”。赏月自然要吃一些茶点,而在那个贫富分明的时代,城市和乡村中秋习俗还略有不同。对于富足的城镇居民而言,他们“以面为大饼名团圆饼”,海南古代平日里以食薯蓣为主,吃白面自然是一种奢侈,而以面制成大饼则更是奢侈中的奢侈。海南在旧时交通不便,城镇居民又常有亲友出外经营,亲友一别则成年累月不得相见,或竟成永别,所以,面对着圆圆的月亮,人们分饼而食,共同祈求团圆和平安。对那些生活在乡村的人而言,平日里聚族而居,自然不会为团圆之事发愁,既然不愁团圆,吃一个奢侈的白面饼也实在没有必要。于是在海南的乡村每到中秋节,则“俱煑天南星剥食曰剥鬼皮”,在一年月亮最亮的这天,人们以“剥鬼皮”来驱邪避讳。只是天南星有毒,即使煮熟也无法直接使用,此天南星应是芋艿之属。吃团圆饼和吃芋头的习俗都流传到了现在,有民谣曰:“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欢喜有人愁。富裕人家劏牲口,穷苦人家食芋头”,只是在今天,这首民谣已经成为了老人与晚辈开玩笑的谈资,早已没有当初的苦涩滋味了。

相比于吃东西,小孩子们玩心更重,他们抓住或青或黄的蜻蜓,用丝线将蜻蜓绑好,像放风筝一样牵引着。海南虽然炎热,但过了中秋毕竟也会渐渐转凉,是该和蜻蜓说再见了,这不由让人想起那句歌词:“抓住那只蝉,以为能抓住夏天”,原来我们离古人并不遥远,明月千里,也同样映照着千年。

当代海南 “共有一个月亮”

风俗是在改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通讯的进步,中秋节的团聚早已不是问题,而富足的生活也使各地衍生出许多有意思的中秋风俗。

五代·《浣月图》。

如果说在海南中秋哪里最壮观,那一定非三亚莫属,中秋夜里,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围坐在海边沙滩上,那时节,整个海滩人潮涌动,欢声笑语和海涛一起澎湃。而儋州人擅长唱调声,逢年过节总有声势浩大的调声赛歌,中秋节自然不会例外,在中秋节的儋州,除了大海和人海,还有一片歌声的海洋。

在海南东北部的琼海、文昌两地,由于许多人家都有亲属在南洋谋生安家,有些甚至几代人都不曾回琼,但是家乡的亲人却不曾忘记这些远方的游子,过去每到中秋,琼海、文昌的人们都会用竹签和油纸做成孔明灯,在月明之际放飞,为不曾谋面的亲人们带去家的问候。

又到中秋佳节,无论是否能够回到家人身边,明月都将人们的心连在了一起,正如当年巴金和曹禺在一生中最后一通电话中所说的:“我们共有一个月亮”“我们共吃一个月饼”,你的心有多大,明月就能照到多远。

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吴辰)

来源: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朱芊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