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好湄潭 金山银山成美谈(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6 11:24:57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近些年,这句广告语在贵州北部流传颇广,可乍一听不免让人疑惑:别的地方都在轰轰烈烈推进城镇化,湄潭为何大张旗鼓把人往农村引?

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又无大城市作依托,湄潭全县九成以上为农业人口。于是,“在农村谋出路、向土地要效益”成了湄潭一条取胜之道。

从首创“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验,到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改革开放40年,农村改革试验在湄潭县薪火相传,闯出了乡村振兴新天地。

湄潭人守着好山好水摘掉了贫困帽、住进了新民居,自豪地喊出“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

依托种茶,让产业兴起来

深秋的湄江镇核桃坝村,群山翠绿,一垄垄茶树葱郁蜿蜒。

“从开春忙到现在,天天和茶打交道。”加工完最后一批秋茶,热闹了大半年的厂房回归宁静,村民黄大江给自己沏杯明前翠芽,盘算起收成来:承包的10多亩茶园,茶青产出近6万元;后院的茶叶加工厂,今年制作出3万斤干茶,刨去各项成本,纯利润约30万元。

核桃坝村并非传统茶产区,长期以来村民主要以种玉米为生,辛苦一年也仅够糊口。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村干部带领下,村民开始种植茶树。

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明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包产到户呼声高涨,但以后承包权会不会发生变动,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村民心里没底,自然不敢放手经营。”

1983年的一个冬夜,抄乐乡(现抄乐镇)楠木桥大队20多户村民围坐在火炉边,七嘴八舌吵出个“生不增、死不减”的土法子,稳定了人口和土地之间的权利关系。

1987年,国务院确立湄潭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重点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及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数年后,湄潭形成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首创经验,被写进了中央文件和农村土地承包法。

随着土地承包关系得以稳定,加上税费减负改革试验与“退耕还茶”的政策支持,老百姓吃了定心丸,湄潭抢抓机遇,借助生态优势,举全县之力发展茶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目前,茶产业是湄潭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60万亩,茶产业综合收入破百亿元。

当地将围绕茶产业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推动茶叶加工转型升级。目前全村拥有茶园面积4200亩,人均拥有茶园1.3亩。

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陶通艾表示,持续推进的农村改革试验,为释放土地活力、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分配关系等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湄潭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小康之路。

责任编辑:实习生 师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