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好湄潭 金山银山成美谈(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6 11:24:57

改善环境,让村庄美起来

在鱼泉街道新石社区,秀美的鱼泉河潺潺流淌,两岸绿树成荫。从菜地里拔出一把青菜,根须上挂满泥巴,当地居民曹大娘径直提到河边清洗,而10米外,是一个污水处理站的排水口。

见记者面露疑色,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杨成溢便拉着记者往附近的一片园子走去。“生活污水从处理站出来以后,还要到这里‘洗个澡’才排进河里,能不干净吗?”原来这是块人工湿地生物床,植物根系底下填充有四层石料过滤,最后流出来的水清澈见底。

10多年前,新石社区还是一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破败山村,生活环境恶劣。

从2006年开始,湄潭县开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湄潭累计挤出近7亿元资金,对改建或新建黔北民居的农户实行财政奖补政策。

按照统一设计风格,刘有国拿出所有家底,加上政府补贴和信用贷款,率先盖起一套精致的黔北民居。不久,他的房子就被人租走半边开农家乐,每年租金3.5万元。老乡们看在眼里,也纷纷效仿,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新房屋拔地而起。

社区又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回收站,保洁员、护河员、护林员一应俱全,不管是房前屋后还是山沟河道,都变得干净整洁。

湄潭县环保局长代强介绍,湄潭一边做大做强茶产业,一边改造农村房、水、电、路、厨、厕、圈。采用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民主管理等办法,实现群众由“要我建、要我改”向“我要建、我要改”的转变,让农村环境治理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唤醒资源,让腰包鼓起来

7天时间,一位农妇净赚3万元。这究竟如何做到的?

“没啥窍门,全靠物美价廉的农家菜。”今年国庆假期,湄潭县金花村村民李声柳十分忙碌。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时刻都有游客到家里吃饭,农家乐生意异常红火。

3年前,大青沟还只是个单纯的茶场,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我们有山有水有茶园,而且区位优势突出,搞旅游完全够格,不能错失良机。”金花村党支部书记冯燕青一声号召,班子成员和村民齐声叫好。可钱从哪来?基础设施的土地如何解决?

彼时,湄潭刚刚开启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相继承担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等10项国家级改革试验课题。金花村抓住契机,将大青沟的茶园、田地等资源逐一清理,并确权颁证,使其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然后,成立大青沟旅游专业合作社,抱团开发乡村旅游。

不久,一栋栋黔北民居被绘制为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七彩部落”景区一经出世,就成了一匹乡村旅游“黑马”。2017年,景区接待游客达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

2015年8月27日,茅坪镇土槽村一宗原为废弃砖厂的5亩土地使用权易主,敲响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农村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的同权、同价、同等入市的大幕被拉开。

兴隆镇龙凤村紧随其后,从抄乐镇拍下23.3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引入一家旅游发展公司建起了酒店和餐厅,并入股1000亩土地种植花卉苗木打造万花源景区。“不仅土地入股有分红,园区还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伍荣民告诉记者,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让村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广阔。

目前,湄潭全县119个村全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盘活20多万亩集体山林、土地资源和其他资产、资金,44万农民变成股东参与持股分红。

农村改革让湄潭旧貌换新颜,也带给湄潭农民满满幸福。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6日 09 版)

责任编辑:实习生 师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