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暴露出维西农业的“软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2-18 18:28:40

  这是一场维西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从2008年入冬以来到目前为止,维西县境内持续干旱,时间长达100多天,造成97716亩小春作物严重受灾,超过全县小春总面积的70%,农业遭受重创,“三农”形势严峻。时值大春备耕大忙季节,不断加重的旱情给春耕备耕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灾情发生后,维西县委、县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抗旱救灾,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抗旱资源投入抗旱斗争。干部到基层去了,农技人员到基层去了,所有的水利设施启动了。尽管这样,依然有70%以上的小春作物在旱灾面前遭受严重损失。

  旱情在加剧,人们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呼声日益强烈。因为,这次严重旱灾暴露出维西农业的“软肋”——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农业靠天吃饭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严重的旱灾使人们再次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再次感受到维西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是农业持续发展的“软肋”。“软肋”问题不解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不到增强,维西农业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发展、持续发展。

  灾情就是命令。从澜沧江畔到永春河边,到处都是抗旱的干部群众,但在严重的旱灾面前,抗旱的干部群众既焦急又无奈,焦急的是大片的小春作物眼巴巴地被烈日烤焦,无奈的是因缺乏水利设施而无回天之力。

  记者在永春乡四宝村采访时看到这样的情景:永春河水“哗哗哗”地从山脚下流过,半山上的农田却干渴得直冒烟,农民手提木桶,从永春河取水浇灌麦田,一瓢水浇下去,听到的是“滋滋”声,还不到一分钟一瓢水就不见了踪影。此刻,一个成语闪现在记者的脑海中:杯水车薪!

  是的,我们薄弱的农业水利设施在严重的旱灾面前确实是杯水车薪!数据可以说明这一问题,维西县现有耕地22.6万亩,其中水田3万亩,具备灌溉条件的旱地还不到2000亩。这一数据告诉我们,维西农业靠天吃饭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脆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去甚远,维西农田水利建设任重道远。

  投入不足是导致维西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的根源。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到现在为止,维西县还没有一件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革开放以来,上级投入的水利资金多数用于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和维修将瘫痪的水利设施,用于新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捉襟见肘。许多干部群众告诉记者,兴修水利是发展维西农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维西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重要举措。

  面对严重的旱情,干部群众更多的是无奈。一些参加抗旱的干部无奈地说,由于缺乏水利设施,我们的抗旱成了“看旱”。

  灾情发生后,县里、乡里都派了工作组与农民一道投入抗旱工作,但面对滞后的水利设施,更多的干部群众显得束手无策。

  目前,旱情在加剧,小春受灾面积在扩大,受灾程度在加剧,干部群众万分焦急。据农业局、民政局等部门预测,今年将有3万名左右的群众闹春荒,民政等部门正在着手采取措施应对。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当务之急

  维西农业人口占全县15万人口的94%以上,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国家级特困县。维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维西的全面小康。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解决这次大旱暴露出来的农业“软肋”问题是解决维西“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说了多年,大会小会上强调了不知多少次,但至今维西农业靠天吃饭的基本面依然没有改变。持续的旱情让干部群众深刻体会到了水利的重要性,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命脉”一词的含义。多年的抗旱实践证明,没有水利设施,抗旱成了“看旱”。要把“看旱”变为有实际效果的抗旱就必须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维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江河纵横,河流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农田水利事业的优越条件。近几年来,维西县建设的1200亩自流灌溉体系用铁的事实证明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条真理。在严重的旱灾面前,维西县近几年在康普乡向阳村民小组等地建设的自流灌溉体系发挥了作用,农民只要启动水利设施便抵挡住了严重的旱情,保障了小春增产增收。记者在农业部门采访时了解到,投资少,效果好,每亩投资在500元左右的自流灌溉很适合维西坡地多、大面积连片耕地少的情况,维西县具备建设自流灌溉体系的旱地有60000亩左右。这60000亩左右的旱地完成自流灌溉体系建设后,维西县农业靠天吃饭的的状况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变,旱涝保收农田将占到总耕地面积的40%,加上犁地坪水库等水利设施建设,维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千方百计筹措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维西县农田水利建设急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县情决定了维西县无法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县财政的拮据与农田水利建设对资金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

  农业是弱势产业,如果仅依靠农业自身的积累解决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那么,农业永远也走不出困境。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维西县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和今后10年的长远规划中立足县情,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其中,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列入重要内容。按照规划,县农牧局、水电局、扶贫办等部门抓住机遇,积极编制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向上争取资金,争取早日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进程。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犁地坪水库、拖枝大沟等一批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按照工程规划,“十一五”末,维西县将有30000多亩农田灌溉问题得到解决。

  健全管理机制维护好农业命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设好、保护好农业命脉在发展农业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已建成的水利设施因管理不到位而瘫痪的情况在维西较为突出,导致“命脉”丧失功能。在采访中一些干部群众告诉记者,采取措施调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好用好水利设施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一位长期从事水利建设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一些水利设施因长期无人维护而瘫痪,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很突出。

  水利设施重建设轻管理问题的根子在于至今没有建立与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水利设施管理没有与使用者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这种“责、权、利”不统一产生的后果是水利设施发挥作用时大家共享,平时维护则无人过问。有的村寨水利设施竣工还不到两年就瘫痪了,当发生旱情后村里再次向政府要求建设水利。

  既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那么大家都有责任将其管好、用好,让“命脉”发挥功能。因此,建立健全水利设施管理机制,管好用好农田水利设施显得极为重要。持续的干旱呼唤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兴修水利,同时,持续的干旱告诫人们高度重视水利设施管理工作,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旱暴露出维西农业的“软肋”,大旱让人们再次体会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大旱告诫人们要采取切实措施管好用好农田水利设施。(记者 杨洪程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