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的明天更美好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6-08 10:01:25

——写在第60个“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

  当迪庆高原阳光明媚,色彩斑斓,杜鹃花开得烂漫的时候,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孩子们欢快的歌声、童真的笑容把香格里拉装点得更加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生活在香格里拉的孩子们是幸运的。我们党和政府对儿童事业倾注了无限关爱,寄予了殷切希望;我们的社会不断改善环境,加大投入,对儿童给予了无限的关注;我们的父母让大多数孩子衣食无忧,能想尽享,让孩子在温暖的大家庭里茁壮成长,可以说所有的一切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父母——换种方式疼孩子

  “爱父母,就给他们洗次脚吧。”自从某公益广告播出后,从小学到大学,全民都兴起了“洗脚运动”。老师纷纷把给父母洗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一时间,学生和家长都感到十分哗然,有点适应不过来。学生普遍抱怨这作业太奇怪,开不了口;家长则反映这表达爱心的方式来得太突然,大多还没做好心理准备,究其原因只有一种,就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太少了。

  现在的孩子,大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来满足孩子的愿望,但同时,在这份宠爱里让他们学会了享受与攀比!还记得在我们的孩童时代,不管山村还是城里的小孩,几乎都有过弹玻璃球、滚铁环的记忆。那时候大家除了趴在灰里吹电池盖,能在举办物资交流会的时候让父母给自己买一支“左轮手枪”(一年仅此一次)可以算是最奢侈的了,可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幸福,每天放学除了做作业、就是帮父母做家务,也正是这样,现在的我还学到了一手好厨艺。

  如今,由于社会生活水平条件的提高,别说是在城里,就是在乡村,孩子也变成了“宝贝”,全家老小都要围着孩子转,要哄他高兴、哄他开心!大家都认为以前条件不好,自己受了苦,现在不能再让孩子们受煎熬了,可是正因为这样,把自己的孩子惯坏了 。孩子是需要疼爱、也需要关心,可是父母们能否换种方式去爱?孩子除了物质,需要的还有许多,做父母的能否在周末少点应酬,带着孩子一起出去郊游、运动;或是为爷爷奶奶洗洗衣服,打扫一下卫生,相信收获会不少的。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整天给孩子搞得累死了、气死了、急死了、烦死了、苦死了、愁死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抱怨。可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周弘却用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把其说得明白:“其实,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收成;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但有多少家长对孩子是爱过头、恨过头,稀里糊涂白了头。”我们是需要爱孩子,但我们很多时候太不会爱我们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爱,用心来爱!我们能否总是向孩子竖起大拇指,只有让孩子充满希望,他才会不断进步。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藏着两个人,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懂教育的家长,就是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好孩子”给唤醒的。因为你越欣赏孩子,孩子就越感到自己是好孩子,他充满自信,就能够达到一种比较好的状态。赏识的目光就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灿烂。我们要欣赏孩子,时常向他竖起大拇指,不仅是在你的手上,而在你的心里!

  每一个家长都应该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培养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品质。同时,家长们也要跟得上时代,要学会孩子的语言,要会用现代的交流方式。比如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家长会觉得有的话不好面对面地说,就可以采用手机短信和QQ的方式与子女沟通,要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就是自己的朋友。家长还要在具体的行为上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功夫,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做适时、适当的引导,从生活的每一天、每个点滴中去影响孩子、培育孩子。

  教师——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由于社会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孩子与父母生活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从学前班开始,就有老师在陪伴着孩子的成长。同样,孩子成长的种种责任也转移到老师身上,家长的目光、社会的评判时不时都聚集在老师上,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更大的是压力与挑战。

  每天早上,走进洁净的校园,面对崭新而现代的教学楼,五彩缤纷的校园宣传橱窗,首先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着朝气与活力的学习环境。老师们迎接孩子时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体现的是一种亲和力与交流融合的元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陶冶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室环境,对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陶冶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每天家长从学校接回孩子时,无疑学校里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孩子与家长的话题,教师在孩子的眼中是最值得尊敬、最值得学习的,教师的句句话语在孩子的世界中无疑是绝对的真理,他们都会认真接受,所以“一个会种庄稼的好农夫,必然收成也会不错”。

  为了更了解孩子,让他们更好的成长,教师们还需要让更多的家长走近学校,增进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形成了教育合力,不时召开的如“怎样当好孩子的引路人”、 “谁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走进亲情”、“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之类的主题家长会,在这个平台中,家长们与老师共同讨论可行的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文化的交流。不时组织家长听孩子的演讲,从中体会出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组织部分学生和家长发言,相互交流了好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让孩子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让家长最大程度赏识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掌声;或是请家长参与互动游戏,促进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了解……这些组织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展现着教师的素质,同样更凝结着教师们辛勤劳动与智慧结晶。

  大家——让孩子的每天充满阳光

  每当面对一双双天真淳朴的眼睛,面对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庞,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问问自己:为了孩子们,我们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生活在当代的儿童除了幸福更多的则是苦恼,激烈的社会竞争、深刻的利益关系、海量的信息传播,使孩子们面临巨大的成长压力,许多孩子从背上书包那天起就开始了漫长的苦学之旅,不少孩子因为分数低一些就被打上“差生”记号,“节假日里不休息,兴趣班里无兴趣”成为许多孩子最大的苦恼。我们能否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让他们得以健康成长,这同样是大家的责任和义务。

  请客送礼、巴结上司、对熟人犯错睁只眼闭只眼……这些发生在成年人身上的“潜规则”,通过种种渠道渗透到了未成年人群体中。对于还无法明辨是非的少年、儿童来说,模仿能力是远远大于认知能力的,对于孩子们而言,单纯的德育教育,并不比周围的大人们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来得有效。请客送礼、盲目攀比等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在孩子身上,因为这些风气首先存在于成人世界里。我们很多家长老师都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所以并不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些不当言行。孰不知,成人的一言一行正是孩子们的示范,成人世界的一些潜规则难免也渗透到未成年人当中。

  未成年人生活的空间大多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品质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环境。在孩子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未成年人不论身处哪一个环境,都能因势利导地促进其朝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传统礼仪教育等,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共同的社会责任。

  情是阳光,点燃明天的希望;爱是雨露,滋润幼小的心灵。当代儿童的成长与我们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小苗多一点阳光雨露,让孩子更加茁壮地成长,让他们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