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燕门乡拖拉村带头致富能手贾图 ● 余卫红 瞿斌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近几年来在梅里雪山脚下的澜沧江畔村村寨寨掀起了生猪养殖的热潮,生猪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现年35岁的贾图把发展养殖业作为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来培育,通过十几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德钦县远近闻名的科普带头人。 因地制宜 乘势而上 寻求致富路 1990年,贾图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回家务农,看着辛辛苦苦种田操劳一年的收入还不够添置一件新衣服时,他很痛心。于是他萌发了经商的念头。为摆脱贫困的面貌,他打过工、跑过运输,也做过土特产品生意。2004年,燕门乡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藏区生猪供应基地的发展思路,这一政策的出台,使这个头脑灵活的康巴汉子很快寻找到了脱贫的商机,找到了发展产业的切入点。他凭借自己十多年来闯荡生活积累的经验,把目光紧紧盯上了养猪业,靠饲养十几头商品猪起家,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生猪养殖场。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产业越做越大,利润逐年增多,生猪养殖使他从一个温饱线上挣扎的山区农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依靠科技 艰苦创业 发挥集聚效益 事业的征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由于采用传统的饲养方法,加之品种、饲养技术、疫病、市场等方面的因素,刚开始几年,养猪场不但不赚钱,还把全家人的工时都赔了进去。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他意识到,要发展好养殖业必须依靠科技。于是他通过向省畜牧兽医学校老师、专家请教,购买书籍,到昆明、大理等地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掌握了猪舍建盖、饲养方法、疫病预防等一整套生猪养殖技术。同时,他还从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积蓄中拿出一定的经费来聘请当地兽医人员当指导老师。经过不懈努力,他还熟练掌握了人工配种、饲料配方、疫病防治、科学饲养等一套较为先进的生猪饲养技术。他克服养殖中的各种困难,坚持猪仔自繁自育,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的方式。通过科学饲养后养猪成本明显下降,利润逐年增多,养猪场由原来单一的商品猪饲养发展到商品猪、种猪、仔猪规模经营,立体饲养。他善抓机遇,敢于投资,目前养猪场面积达到800多平方米,拥有商品猪165头、种猪35头、存栏数200多头,年利润突破10万元。 因势利导 组建协会 带动周边群众 看到贾图养猪场逐年滚动增长的经济利润,村民纷纷效仿,每家每户都饲养了生猪。 2007年初,拖拉村养猪协会成立,贾图担任理事长。协会成立后他走村入户,传授科学养猪技术,组织农户参加各种科技培训,充分发挥协会协调、咨询服务的桥梁作用,为村里的养殖户提供交流经验平台,提高了养殖技术,增加了养殖效益。该村117户均参加了“农村致富技术函授教育养猪专业”的培训,并且拿到了毕业证书。该村大多数养殖户还掌握了生猪人工配种、配料饲养、疫防接种、仔猪管理等技术。在拖拉村养猪协会成立不到三年时间里,他先后举办培训班39期,参训人数达2100多人次。并充分利用农闲时机,不定期深入各村民小组把各种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术送到养殖户家,解决他们在饲养生猪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勤劳致富 无私奉献 发展不忘众乡亲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是富”,这是贾图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平时,村里家庭经济困难的一些养殖户经常到他家赊猪、赊料,他都会给予帮助。在贾图的带动下,周边村组的养猪专业户迅速发展起来,邻近乡镇的养殖户、协会负责人纷纷到他的养猪场学习养猪技术。对前来取经的人他都尽力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实践中摸索到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以帮助他们科技致富。通过协会促动,整合资源,规范运作,辐射带动了大批农户走上养猪致富道路。 政策拉动、协会互动、科技示范、基地辐射,使贾图的养猪事业越来越红火,路越走越宽广。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靠自学成才,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山区白手起家,开辟了自己的新天地。他不仅带动村民靠养猪增加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让村民懂得了科学技术,掌握了致富的诀窍,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成绩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2005年以来他先后荣获全州“优秀共产党员”,全州“先进个人”,德钦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的“十五”期间“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让农民真正走上致富之路,除了靠农民自身的勤劳和富民政策的引导外,更需要一批能带动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好干部、好党员。2010年初,全县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深受百姓欢迎的贾图被村民推选为拖拉村副主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优秀干部,面对事业的成功和诸多荣誉,他并没沾沾自喜,心里想的全是如何使更多的百姓走上致富路,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