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流 新业态 新生活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2-03 09:39:57

   杨洪程 

  上个世纪初,傈僳族音节文字发明者哇忍波在《祭天古歌》中记录了关于“千里眼、顺风耳”的传说。如今,“千里眼、顺风耳”的传说已变为现实。

网通天下,生意兴隆

  “信息化使康普乡快速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各种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维西县康普乡党委书记杨正祥说。

  诚如斯言,现代技术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催生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

  日前,记者来到康普乡卫红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家专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叫李卫红,年近50岁。李卫红初中毕业时因家庭贫困辍学务农,开过农用拖拉机,做过小买卖,跑过长途运输。2009年,李卫红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做起了大买卖,成为康普乡最大的农特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生意是李卫红成功的秘诀。120日午饭后,李卫红坐在电脑前开始工作,这是李卫红的生活常态。每天,李卫红都要上网了解农副产品产销动态,并将自己的产品上到网上。靠着信息技术,李卫红的农副产品卖到了东三省和北京、天津等地,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现代信息技术是我做生意的好帮手。我上完初中就辍学了,没有多少知识。但面对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我不能做井底之蛙。不懂就学,世界上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只有不愿意学的人。通过多年的学习,我扫除了‘电脑盲’。”李卫红说。

  信息技术使卫红专业合作社上接大都市下连老百姓,李卫红创办的专业合作社架起了一家一户小生产通向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桥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信息流带来资金流和人才流。2014年卫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外运核桃、中药材等农副产品1400多吨,收购、加工核桃1200多吨、云木香350吨、当归40吨、白芸豆160吨、其它农副产品20吨,累计支付收购款2400多万元。黑龙江等地的客商派出技术人员对卫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员工进行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了附加值。

信息流催生现代物流业

  年轻的大卡车驾驶员李明感受到了现代物流带来的实惠。17日,李明驾驶着载满铁矿的大卡车行驶到维西县永春乡四保村路段时,汽车前桥断了。李明迅速给鑫诚快运公司打电话,该公司迅速将小李需要卡车前桥的信息发给昆明分站。次日上午8时,配件就送到了四保村汽车发生事故地点。中午1时,技术人员带着零部件赶到四保村迅速展开维修。下午3时,修理完毕,李明驾着卡车高高兴兴地前往下关。

  要是前几年遇到类似情况,李明必须到昆明购买卡车前桥,运到维西时至少要花6天时间。有了鑫诚快运,李明不仅节约了时间,还节约了花销。

  据了解,鑫诚快运公司是由3名年轻人创办的私营快运企业。它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为一体,是维西县目前最大的物流公司。目前,该物流企业在昆明和下关分别设有2个分站。去年以来,该公司承运货物9800多吨,每天向全县各乡镇承运急件20多吨。

  维西县中路乡腊八山村傈僳族农民蜂灿明享受到了现代物流带来的实惠。120日,蜂灿明接到女儿从深圳打来的电话:“爸爸你通过鑫诚快运公司寄来的木耳收到了。”据了解,一周前,老蜂的女儿来电说要野生木耳,老蜂随即准备了6斤木耳电话联系鑫诚快运中路乡分店。当天下午,中路乡分店将货物送到鑫诚快运。鑫诚快运通过设在昆明的分站仅用5天时间就将木耳送到老蜂女儿手中。

“拿着手机讲情话,汽车载着阿妹来”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是崇山峻岭之中康普乡念里米村交通通信情况的真实写照。念里米村念里米村民小组与窝巴底村民小组中间是一道大峡谷,站在念里米的山梁上大声叫,对面窝巴底村的人能听到,但要从念里米村民小组走到窝巴底村民小组则要大半天时间。

  过去,念里米村的交通基本靠走、通信靠吼。如今,村里的群众出行有车坐,通信靠移动电话。村民余学胜就是这一变化的亲历者。

  1958年,退伍军人余学胜带着他的昆明媳妇杨玉芬历时半个月回到了家乡念里米村窝巴底村民小组。2001年,杨玉芬离开了人世。因为交通、通信落后,嫁到念里米村的40多年里,杨玉芬很少与家人联系。

  “如今,我们村通了公路,通了广播电视,通了移动电话。户均拥有一部移动电话,汽车通到家门口,6户人家就有一辆农用车,3户人家拥有1辆摩托车。”余学胜不无自豪地说。

  “拿着手机讲情话,汽车载着阿妹来。”这句流传在念里米的山歌道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给傈僳族山寨念里米带来的深刻变化。

网购“新生活”

  110日中午,维西县城居民张敏收到了从北京发来的快递。打开一看,里面是自己从网上购买的时尚羊毛衫。这件羊毛衫张敏在电脑前仅用了10分钟就买到了。羊毛衫从远离维西县城几千公里的北京送到张敏手中仅用了4天时间。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个“快”字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北京、昆明流行的商品,远在边远地区的我们也能买到,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张敏说。

  李建民今年30出头,在维西县城嘎萨街开了一家服装店。“我们通过互联网进货,既方便快捷,又节约成本。”李建民对记者说。

  30多年前,李建民的父亲从四川省西昌市来到维西县城做服装生意。谈起父亲做生意的方式,李建民说:“父亲做生意时很‘累’,由于没有网络,每个月至少要到昆明进两次货。每次都要乘坐客车颠簸700多公里到达昆明,然后到批发市场选购服装,再从批发市场将服装运到托运部发往维西。来回一趟至少要花5天时间,不仅费时费力,更费钱。如今,我们坐在电脑前分分钟就能搞定父辈们花5天才能完成的事情。”

责任编辑:赵德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