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新婚嫁 见证新变化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29 15:44:40

传统仪式,“临时公婆”(特意请来代表男方父母的已做公婆的长者)为新娘换上嫁衣。

传统仪式,“临时公婆”和“临时新郎”(新郎的代表)把新娘接到临时搭建的新房里,表示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传统仪式完毕后,新娘新郎迎接宾客。

宾客入席就餐。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香格里拉彝族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也在产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传统封闭的婚姻观念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彝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子女的婚姻不再是父母说了算,追求自由恋爱,跨民族、跨区域结婚的彝族青年越来越多,定娃娃亲、指腹为婚、姑舅表兄妹通婚、不与外民族通婚等落后的婚姻观念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幸福生活有保障

“过去,我们彝族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在结婚之前一般都不知道自己的另一半长啥样,对她的一切一无所知,也不懂得什么是谈恋爱。假如结婚那天发现你不喜欢对方,说什么都来不及了,丑、聋、哑、残疾你都得要。”今年49岁,家住虎跳峡镇红旗村的吾嘎说。与他同龄的红旗村人,经历的都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吾嘎说,他的婚姻一切从零开始,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互相了解,互相适应,等到他们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发现性格有很大的差异,渐渐就有了分歧。最初几年,他们家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严重影响了一家人的生产生活,一切陷入困境。吾嘎提出过离婚,但是,都遭到了双方亲友的严厉反对。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双方逐渐学会了相互忍让,5年后,两人的“战争”逐渐得到了平息。

吾嘎说到不堪回首的往事时,脸上露出了一抹黯然。不过,说到近几年来一家人的生活时,他的脸上挂满了幸福和喜悦之色。他说,现在结婚已经29年,一家人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两个儿子通过自由恋爱,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媳妇,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夫妻恩爱团结,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真正实现了彝族谚语所说的:博则咯古,穆尼咯博,此不则尼,你哟坏哲(彝语,意思是男人捡石,女人垒石,一家团结,人畜兴旺)。吾嘎开心地说:“我这叫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过去虽然有过一些坎坷,但现在两个儿子和儿媳都很听话、孝顺,几年前我当了爷爷,大孙女已经上学,一家人和和睦睦,不愁吃穿,我感到很满足、很幸福。”

和谐稳定有保障

吾嘎为人正直,年纪虽然不大,但在村里乃至十里八乡很受人们的尊重。方圆十里,哪里有矛盾纠纷都来请他调解,在虎跳峡彝族地方也称得上是一位有威望的“德古”(彝语,意为有见识、有道德的智者)。他说,过去,由于父母包办婚姻,严重干涉与破坏了子女的婚姻自由,曾经酿成了很多悲剧。在彝族居住地区的民间纠纷当中,婚姻纠纷占了一半以上,而婚姻纠纷引发的矛盾,影响了彝族群众家庭的和谐、邻里的团结,甚至对社会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婚姻矛盾而使兄妹不和(彝族婚姻以姑舅表兄妹通婚为常见),亲家反目成仇,家族与家族之间矛盾和争讼不断。很多家庭则长期纠缠于矛盾纠纷当中,无法正常开展正常的生产,也无法平静生活,影响了家庭经济收入,制约了发展。

吾嘎说:“现在好了,年轻一辈都是自由恋爱,自愿结婚,没有参杂更多的父母、亲友、族人的意愿。成了家以后,家庭很和睦,做事也很团结。即使是个别会产生矛盾,也牵扯不到双方的亲友和父母,哪怕有个别的离婚现象,也不像过去那样长期纠缠不清,赔偿不再像过去那样严厉,通过双方亲友协调就可以解决了。”

由于香格里拉彝族地方婚姻观念的转变和婚姻行为的变革,如今强迫婚姻和包办婚姻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子女意见占主导地位”的自主式婚姻。这样的婚姻基础较包办婚姻牢固可靠,夫妻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也能够齐心协力携手共建美好幸福家庭,因此,家庭生活以及各方面都显得比较稳定。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家庭的稳定促进了家与家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从而减少了因婚姻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促进了彝区社会的稳定和谐。

文明生活有进步

彝族地区群众婚姻观念的转变带动了彝族地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生活的进程。

“现在村里不管办什么事,都朝着节约、卫生这一方向发展,过去办事都是在地上吃饭,既浪费,又不卫生。现在村里置办了一整套的桌椅炊具,哪家办事都很方便,村里也有了自己培养的‘厨师’,他(她)们做的饭菜跟在饭馆里吃的饭菜没什么两样,甚至比酒店里的饭菜好吃呢。”退休老干部闵国泰说。他认为,和别的民族通婚是改变生活质量和促进文明生活的最关键因素。如今,彝族的通婚范围、择偶观念、婚礼形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跨民族、跨区域通婚的越来越多。而这些走出香格里拉彝族地方的年青人,在外面增长了见识,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后,又把现代的、先进的思想理念,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带回了相对封闭的山村。各种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大量涌进了昔日封闭落后的山村,文明之花随之在广阔的山村落地生根。他(她)们以一个人带动一家,一家人带动一个村,一村人带动全彝区的方式带动着香格里拉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朝着现代文明方向狂奔。

节约时尚又有益

变革是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前提,一成不变,不思变革,犹如一潭死水,永不会掀起优美的涟漪。香格里拉彝族婚礼形式的变革也是彝族群众不断探索文明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过去,结个婚要宰杀几只羊、几头猪,冷肉冷饭一人一份分给大家,即不好吃,吃不饱也不卫生,不喜欢吃的丢了喂狗,很浪费。现在好了,家家结婚都摆桌。虽然没有八碟八碗,但菜是热呼呼的、香喷喷的,客人吃了即可口又卫生,也不用宰杀太多的牲口,一头猪、一只羊也就完全足够了。”刚办完儿子婚礼的永哈轻松地说。儿子的婚礼来的亲友非常多,比过去的旧式婚礼多出了一倍,但所用的酒肉却比过去的旧式婚礼节约了一半。他说:“有些不好的东西该改就得该,不改不行,不改就永远也跟不上形势。有些好的传统,有意义的习惯该留的留下就行了。”

近年来,香格里拉彝族地方婚礼形式办得即文明又时尚,除保留了一些有教育意义和有趣的环节之外,移风易俗,一切从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向现代文明靠拢。(马建军)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