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之花在基层绽放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7-17 10:52:21

——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纪实

利用节庆工作人员宣传法律知识。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包保干部进组服务。

近年来,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党委在抓基层党建工作过程中,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藏区稳定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抓手,通过三项建立,五个平台搭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提升了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服务稳定、服务生态环境、服务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助推了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立常态化的服务工作机制

小中甸镇党委书记齐中生介绍,为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以提升机关干部服务群众能力为出发点,全面建立了“三个一”责任领导体系和“三个一”工作法。即一个主要领导负责一个村和联系一个产业项目;一个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一个村和一个农村党支部;一个机关干部包保一个村民小组。镇领导班子成员一个月要下访一次,通过召开群众工作座谈会了解产业项目发展现状;一个月进村一次听取群众意见会和每一季度进党支部上一堂党课;一个机关干部职工一个月深入村组宣传落实政策法规,办理服务群众各类事项。推行一年来,机关干部的心沉到了基层,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建立覆盖全镇的服务网络体系

以镇党委为龙头,以29个农村党支部为服务载体,整合镇(机关干部职工)、村(村“三委”委员)、组(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党员信息员)等150多名网格管理服务员,构建起三级管理和服务网络,每个村民小组由三级包保组成,确保每个村民小组有一名党员干部服务联系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1至4名党员或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和服务,以“技术咨询、纠纷调解、事务代办、政策宣传、社情民意收集”为“五大”具体服务内容,把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移至群众最需要和最便捷联络办事的最前沿。

目前,镇政府驻地已成立了为民服务中心,各村为民服务站正在加快推进建设,镇、村两级为民服务平台启动后,可为群众提供“零间隔、全方位”服务,实现服务工作的全覆盖。

建立党支部支委包户服务机制

镇党委在全镇选择党员素质较高、党员管理服务较为规范的联合村木鲁谷党支部为试点,建立党支部支委包户服务机制,由党支部1名支委委员直接包保7户农户,负责处理包保农户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调处、政策法规宣传、消防安全、综治社管和事务代办等工作。

2014年,木鲁谷村民小组某村民因参加赌博而导致家庭矛盾,对此支委委员及村干部及时出面协调,成功化解了矛盾。当年11月,木鲁谷还发生房板着火问题,支委委员包保农户服务队发挥了积极作用,火势第一时间得到了控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万元。仅去年,该党支部就为群众调处了12起矛盾纠纷,解决了20多个困难问题,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确保了一方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群众中树立了较好的基层党组织形象,实现了党员服务群众的目标。

搭建服务高原特色产业平台,促发展

发展始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当地土地利用率低、群众增收困难的问题,小中甸镇以“四个引领” 服务高原特色产业。一是引领党员群众转变观念。通过“选、聘、派”的方式,促进经验交流,转变发展观念。“选”即选懂技术、有经验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村党总支和党支部技术指导员;“聘”即聘请产业发展较好地区的致富带头人作为全镇技术顾问;“派”即派镇村组工作人员和党员种植示范户前往外地考察学习。二是党委引领,凝聚服务合力。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进企业调研发展,走出去洽谈项目,着力提供优质服务,化解发展瓶颈,结合实际,建立主要领导包、保产业项目的机制。三是引导各村党总支通过成立“合作社”,搭建企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针对以往“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中,存在利益纠纷频发,农户积极性不高、收入偏低等现象,镇党委积极引导村党总支成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进行沟通协调,双方共商订、提要求、建标准,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保护了耕地的持续耕作能力。四是典型引领,形成赶超态势。采取“引、扶、建”的方式,重点培育致富带头人进行科技创新。“引”即积极争取引进高科技含量的项目——青藏高原藏区发展方式转变项目,在塘培农民养殖协会探索了屠宰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扶”,镇党委投入近300万元探索高原优质中药材种植,在农央牦牛养殖厂探索饲草转换,解决了牲畜冬季饲草问题,缩短出栏周期3-5年,提高了经济效益;“建”即建立藏香猪养殖基地,玛卡等药材种植基地。2014年全镇共种植玛咖6484亩,秦艽1500亩,重楼等其它中药材245亩,实现土地流转9020亩,每亩土地收入达1500元。

搭建服务藏区稳定平台,促和谐

近年来,我州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如小中甸水库、丽香高速公路、丽香铁路的建设都离不开小中甸镇党委政府的协调工作。为确保这些重点项目推进,小中甸镇党委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情况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构成,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建立”。在矛盾调处上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并要求镇、村、组三级包保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五必到”、“五应访”,对村民小组召开的重要会议、发生突发事件、举行重要活动,农户要求解决重要疑问和帮助代办事项,农户家中发生重大变故必须到场;对村组老干部、老党员、困难户(移民户)、上访户、种养殖大户等对象必须走访。2014年包保工作人员帮助村里谋思路、出点子60条,解决困难问题20个,化解矛盾纠纷26起,走访困难户、老党员近100人,办实事、好事150件。如水库移民安置期间就搬迁安置、地界争议、利益等矛盾纠纷就进行协调处理300多次,参加协调人员500多人次。通过努力,去年8月15日,小中甸水库如期实现下闸蓄水,丽香高速公路、丽香铁路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搭建服务改革平台,增活力

“规定建房占地(熟地0.7亩、荒地0.9亩);房屋使用年限必须达25年后才可申请建盖新房;每年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炮竹,过年过节烧香,每户需要带10公斤水进山……”,针对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能力弱的问题,以“镇党委领导、村党总支引导、村党支部提议和村民决议”的工作体制,在团结村总支率先启动了村庄规范化管理,把村情民俗和环境卫生整治等内容纳入到村(组)规民约,通过这些村规民约,全镇村庄规范化管理实现全覆盖,为全面整治214国道沿线、花海、草原景点和水库周边廊道风貌控制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营造香格里拉良好的旅游环境,小中甸镇对境内214国道及花海、水库(景点)廊道周边等乱象加强治理。利用“三级网格管理服务体系”分三期进行了普法宣传,重点以《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和《迪庆州草原管理条例》等法规,做到了普法宣传的全覆盖,并对“五大领域”进行严厉整治。一是认真排查控制管理区18家沙石厂,关停3家证照过期的沙石厂;二是对不经合法审批的68块商业广告牌下达了整改期限;三是对乱堆木材、柴火、杂物和垃圾进行逐一排查,责令整改;四是对破坏森林资源的问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严打专项整治,进入采伐林地进行清山清点,进村入户查证登记验收,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无证运输倒卖木材,做到整治效果的全覆盖;五是对214国道沿线和集镇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实行“三级” 负责制,镇副科以领导干部划片、村党总支委员分段、村党支部委员和党员包点负责制,聘请30名巡逻员,大力整顿“脏、乱、差”现象,形成每级每月一次卫生垃圾清理和巡逻检查的工作制度,做到落实督促的全覆盖。

搭建服务党员平台,聚人心

以探索“红色信贷”和“股份合作经济”惠民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全镇农村创业党员的扶持力度,全镇选取了4个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每户扶持15万元红色信贷资金,发展中药材、秦艽、玛珈种植。和平村基公藏香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股份合作经济”试点以来,积极探索生态养殖发展路子,采取“村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养殖规模,增加农民收入,2014年和平村党总支以入股的形式把10万元资金注入到了合作社,通过合作股份,农户每年每户能增收3400元,村党总支收入1万元。今年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分别在团结、和平两个村投入“股份合作经济”20万元,继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搭建服务群众平台,解民忧

小中甸水库工程淹没及浸没区涉及全镇两个村民委员会,17个村民小组,移民搬迁共128户666人。土地大幅减少导致库区移民难以继续依靠传统的种养殖业维持生计,为了使移民“留得下、稳得住、能发展”,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组一策”产业项目规划,完成3000多亩耕地补充工作,彻底解决了失地后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并依托和整合旅游资源优势,按照“旅游二次创业”的要求,结合实际,确立了以“阳塘措”为中心,依托千湖山、碧古天池、天宝雪山及花海等自然景观和藏民族民风民俗等人文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度假三型旅游,今后将打造千湖山—碧沽天池—阳塘措精品旅游线路和小中甸旅游度假小镇,为移民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从而增加经济收入,解决群众“因移返贫”问题的发生。(杨勇)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