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床棉被引发一段红色记忆 一句承诺牵动几代人的情思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29 12:16:29

贺晓明在大会上讲述有关棉被的故事。

2016年4月26日,对于生活在香格里拉市金江镇兴隆村三组的村民姚喜艳、李汝林夫妇来说是个特别兴奋、幸福的日子。他们如约来到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在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脚下郑重接受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送来的温暖棉被,这是一个承载着红军长征渡过金沙江后在兴隆村休整期间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一床棉被见证人间真情

初夏的金沙江畔,翠柳迎风舞动,田野里金色的麦浪翻滚,当天,在古老的石鼓镇举办丽江市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不远千里从北京赶来的原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之孙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空军少将、云南省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朱和平,原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总指挥、共和国开国元勋贺龙次女贺龙体育基金会主席贺晓明,原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政委、共和国开国元勋任弼时三女任远芳,原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共和国开国少将肖克之子肖新华少将等红军后代代表带着红军的遗愿来到石鼓镇参加纪念大会。

纪念大会上,贺晓明为曾在红军长征渡金沙江时为红军提供过帮助的当地百姓的后人姚喜艳夫妇和玉龙县格子乡一名原帮助红军渡江的船工后人发放了新棉被。她说,在他们后期走访留下来居住在沿江的红军老战士后得知,在红军渡金沙江时得到了两岸群众的大力帮助,临别前,红军曾给房东群众许愿:“等革命胜利后,我们还会回来看你们,给你们送上新棉被”,今天我们给曾经帮助过红军的群众后人送上新棉被,替已经光荣牺牲的红军战士还愿,以此弘扬和传承红军精神。她一再叮嘱姚喜艳他们要好好过日子,把红军精神传承给子孙后代。

除了说“谢谢,谢谢!”手捧棉被的姚喜艳夫妇百感交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接过棉被,他们心里的目标越来越坚定——讲好红军故事,传承红军精神,建设美好家乡。

听着红军故事长大、在建设美好家乡中努力了大半辈子的姚喜艳夫妇,是一对地地道道的农民。让他们难以置信的是红军战士的后代真的会来给他们送棉被,毕竟“等革命胜利后,我们还会回来看你们,给你们送上新棉被”的话语已经时隔80年了,很多记忆已经从几代人的流传中渐渐淡忘。而那些经历送棉被、说还要来送棉被的老一辈已经驾鹤归去。很多画面和故事却在这一次送棉被的活动中又一次清晰起来,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贺晓明为姚喜艳、李汝林夫妇赠送棉被。

长征路上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刘家坪、轿子垭地区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3月6日进入云南。当年4月,红二、六军团18000多人马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率领下,分两路由丽江、鹤庆先后抵达石鼓至巨甸75公里的长江沿岸,并于25日至28日分批从石鼓的木瓜寨、木取独、格子、茨柯和巨甸于化达等5个渡口抢渡金沙江至中甸一侧,从撒苏碧、松坪子、士林、车轴寒史里、吾竹石香村、木斯扎、士旺7个渡口上岸,并在撒苏碧、达林、车轴、吾竹、神龙(下兴隆片区)、新建、士旺等地短期休整后继续北上。

在州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和记者考证、采访过程中,据姚杰勋的后人以及兴隆村年长的村民回忆,在红军长征渡江和休整期间,姚喜艳的爷爷姚杰勋与红军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1936年,姚杰勋56岁,是一名奔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锅头,他拥有30多匹马组成的马队,常年奔走于丽江、鹤庆、大理等地,把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盐、糖、茶等物资运送进金江等一带。由于他的勤劳和智慧,家里盖上了一座有模有样的四合院,这里成为很多物资进入藏区的中转站。

当年4月,姚杰勋与同伴到鹤庆采购物资,恰逢红二方面军击败了阻击的国民党军与当地土匪武装,占领了鹤庆县城。一时间,鹤庆县城到处是红军队伍。受困于县城的姚杰勋及其马队被红军团团围住,他被带到了一个骑马的红军将领面前。这个红军将领还没开始问话,就被姚杰勋骂了一顿,而令姚杰勋奇怪的是,面前这位红军将领非但不生气,反而面带微笑说:“别误会,大哥,我们是红军,不是土匪。”

后来他才知道红军将领就是红二六军团总指挥贺龙。当时,姚杰勋比贺龙年长8岁,贺龙总是亲切地叫他“大哥”。

通过交谈,姚杰勋了解到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专门为老百姓打天下。爱护老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年近花甲的姚杰勋时时处处被红军感动,他便自觉地为红军当起了向导。

当时,为阻截红军渡过金沙江,蒋介石多次电令毁坏、沉匿金沙江畔所有渡江船筏,红军渡江遇到了极大困难。贺龙给沿江各渡口土绅写信,动员他们打捞沉船,协助红军渡江。姚杰勋常年行走在沿江一线,熟知渡口、船工的基本情况,他积极参与到寻找渡江船筏和渡口的工作中,积极发动乡亲们将渡船借来帮助红军渡江。

红军胜利渡江后,姚杰勋邀请贺龙等人来到了神龙姚家村(现兴隆村三组),在他家的四合院里建立了临时指挥部。当时在姚家村有10户人家,整个神龙村不足百户人家,在姚杰勋的动员和宣传下,神龙的百姓都接受红军,家家户户住满红军,村里的空地上也住满红军。在这里,有病的战士得到了当地草药医生的救治,战士们在这里得到休整,恢复了体力。在姚杰勋等当地开明人士的帮助下,红军筹集到了粮草,村里的妇女也为红军打草鞋,缝补衣裳。姚杰勋的家是物资中转站,囤积着糖、茶、盐等物资,他把这些物资捐献给红军,但红军把购买这些物资的银元如数放置在他家的柜子上,说什么都不白要。凡是红军住过的家里,红军都要留三五个银元,没有粮食的家庭,红军临走之前还会放着一些粮食。红军战士们还参加群众田间劳动,并把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部队里还有一个不足两岁咿咿呀呀学语的小女孩。

27日清晨,前卫4师开辟前进道路,开始向雪山进军。当大部队即将开拔,姚杰勋看见小女孩尿湿了包裹的小棉被。想着部队即将翻越雪山一路向北前进,不知道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姚杰勋拿出家里仅有的一床小棉被小心地包裹到小女孩身上,说这是他的一点点心意,希望红军一定收下。一位腰里挂着手枪的红军将领说:“谢谢你,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就回来看你们,还给你们一床新棉被。”

临行前,贺龙还送给姚杰勋红缨枪枪头、砍刀、马靴里边插的刀子、酒葫芦、五角大碗、马灯等若干物件,并交给姚杰勋两份文件。一份是委任状(大意):委任开明绅士姚杰勋为中甸县教育委员;另一份为证明(大意):解放后予以宽待。

贺晓明与姚喜艳、李汝林夫妇合影。

牢记红色记忆传承红军精神

姚杰勋的孙女姚喜艳及丈夫李汝林回忆说:“我们小时候,爷爷常常对我们说‘红军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部队,红军首长和红军战士是我见过最好的人,如果我年轻十岁,我就跟随贺龙总指挥当红军去了。’与红军依依惜别之后,爷爷总是遗憾自己没能参军当红军,直到1956年他76岁时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姚喜艳的父亲姚国相是姚杰勋的次子,在父亲的教育下,他把红军的故事讲给了自己的三个女儿。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村里很多人都把老房子销毁,修建了一个个宽敞的农家小院。守着红军住过的老屋,他家总是舍不得毁掉曾经的记忆,除了北屋和西屋因破旧无法居住不得不重建外,姚家大院的院门、东屋、南屋都没有舍得损毁重建。

如今,走进姚家院子,红军首长住过的东屋和南屋都保持了红军长征时的模样。在西屋的楼下,珍藏着红军住在家里时曾经用过的手磨、柜子和碓窝等物件。

除了在动荡的年代里被销毁的两件纸质文件外,红军留下的红缨枪枪头、砍刀、马靴里边插的刀子、酒葫芦、五角大碗、马灯等物件都小心地存放起来。

26日从贺晓明手里接回来了棉被,姚喜艳像抱着自己心爱的孩子,你抱抱、我抱抱,总是舍不得放下,最后他们把棉被小心地包裹起来,放在贺龙首长曾经睡过的那张旧木床上。

李汝林说,我们一定尽自己的能力保护好红军住过的屋子、他们临走前留下的珍贵物件和这次接回家来的棉被,教育自己的子孙和村里的年轻人弘扬好红军精神,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引导他们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家乡,把兴隆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和谐。

州党史研究室负责人孙彬涛说,姚家大院两所红军住过的房屋保存完好给兴隆村、金江镇、香格里拉市乃至全州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按照“十三五”规划中建设“一核一廊两带三区”的空间战略布局,明确提出“金沙江旅游经济带以金沙江低热河谷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乡村体验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着手建设金上江新区”。文化是每一个地方发展的灵魂,在金上江,红军长征经过迪庆时留下了很多感人故事,红色文化是建设金上江新区的一个宝贵资源。我们将积极努力向上争取,努力推进兴隆村建成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度假区,让全村老百姓在发展红色旅游中走上致富道路。(程志开 李易霖 李俊成)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