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解放后第一任县长孙致和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01 11:31:17

孙致和(1920~2011),曾用名孙余霖,男,汉族,云南省鹤庆县人,1932年至1946年8月先后在鹤庆小学、丽江中学、昆华中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读书。1946年8月至1947年3月在鹤庆师范学校当教员,因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各种校运活动而遭旧政府通缉。1947年3月至1948年底,因逃避国民党追捕,先后到缅甸、重庆、柳州、广州等地躲藏,1949年初返回鹤庆,3月至7月参加鹤庆县地下党游击队,在县直属大队做政治工作,3月9日经中共滇西北特区工委领导人黄平、欧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l1日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49年7月至1950年4月任鹤庆县政务委员会副主任、副县长,1950年5月奉命就任中甸县人民政府县长,直至1957年9月离任。1957年9月至1958年12月任迪庆州人民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59年1月至1966年在丽江专署文教科任科长。1966年至1971年“文革”期间,在丽江地区五七干校插队劳动,1971年至1972年在丽江地区工程处工作,1972至1977年在丽江地区师范学校任行政负责人、支部书记。1978年5月至1981年5月,在丽江地区中学任校长、支部书记。1981年5月至1983年底,在丽江地区行署教育局工作,任副局长。1983年12月经组织批准离休。1984年协助地委落实边纵地下党工作,任办公室主任。1993年应中甸县委党史征集室邀请,为《中甸解放战争史》撰写《和平解放中甸经过》回忆录。

孙致和自青年时期起,就积极接受进步思想,甚至“背叛”自己的家庭,积极投身革命,真正践行了共产党人为革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初心使命,特别是在1950年到1957年奉命就任中甸县人民政府县长期间。和平解放前夕中甸的情况比较复杂,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民族内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矛盾,头人与头人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十分突出,滇西北地委在考虑由谁去担当这一重任时,感到十分为难。之所以选中了孙致和的原因是:一是其家庭祖辈几代均在中甸县城经营商业,在中甸有较好的“人缘”关系;二是1949年初孙致和受党组织委派到丽江“雪山社”工作期间,曾认识不少中甸籍的“上四境”和“下四境”的进步青年,与他们有过接触;三是中甸县城区地下党支部的负责人刘汉勋、何其昌二同志都是由孙致和介绍入党的。当时,在解放区鹤庆县人民政府担任副县长的孙致和,在地委负责人找他谈话后,当即表态“我比其他同志的条件都好”,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这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所作出的回答,就是要把自己置身于艰苦条件下去考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带着地委当时对解放中甸“争取团结上层、争取和平解放”的指导思想,1950年春,孙致和同42师125团一起开赴中甸。1950年5月10日,中甸县宣布和平解放,在接管政权前后,孙致和带领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先后完成了争取团结汪学鼎;端正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做好了松赞林寺的工作,寺院僧人拥护人民政府,支援人民解放军;团结了桑察阿坚,稳住了东旺局面;建立了区一级的政权,“二十三员官”成了共产党的干部等几件大事,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后来顺利完成中甸地区的剿匪、平叛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尽管孙致和在“文革”中蒙冤遭屈,但从未对党产生动摇;平反后,他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直至离休;离休后仍然积极参与协助地方党史工作,为党的工作发挥余热。    (胡建全 整理)


责任编辑:泽仁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