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事业润泽高原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石显尧 发布时间:2008-12-08 18:27:31

——改革开放30年迪庆州水利事业发展回眸

  改革开放30年来,州委、州政府结合州情,提出“人畜饮水要上山,水利工程保重点”、“大力开发水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思路,我州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自流灌溉、电力提灌齐头并进;人饮工程深得民心;堤防工程护佑良田;水电产业迅速发展;各项工作亮点频闪。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州共建成各类水利设施10994项,其中在金沙江、澜沧江沿线建成电力提灌站20处,装机达3.944万kw,建引水工程1730件,引水工程年设防总计供水能力达3.0166亿立方,全州有效灌溉面积达25.29万亩,全州建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946件,累计解决了24.77万人、52.52万头(只)大小牲畜的饮水困难,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工程体系,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迪庆的水利事业开始进入改革开放、讲求经济效益的新阶段。全州水利工作以解决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认真落实“水利工程保重点,人畜饮水要上山”的要求,坚持新建工程与除险加固相结合的原则,对运行年代久、老化失修的骨干引水沟渠进行防渗加固处理,并进一步加大兴建“三面光”节水灌溉工程力度,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十五”期间,我州水利事业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时期,共向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争取资金并投入各类水利资金达1.5亿元,共建设“五小”水利工程2582件,岁修、清淤工程8138件,乡镇供水工程5件,引水除险加固和“三面光”工程73件。新建成了我州历史上第一座中型蓄水工程——桑那水库,及时缓解了香格里拉县城供水紧缺的矛盾,为香格里拉城市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城市供水基础设施,保障了充足的水源。“十五”期间,全州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32万亩,累计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31.6万亩,新增防洪除涝面积2.0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15万亩,建设高稳产农田0.9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45万亩。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全州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青稞、反季节蔬菜、高原马铃薯、葡萄、蚕桑、药材等特色优势作物发展势头强劲,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全州农业产业结构。

  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州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0994件。建成香格里拉县桑那水库、维西县处垮夺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库,水库总容量达0.1513亿立方,极大改善了城镇供水基础设施条件。在金沙江、澜沧江沿线建成电力提灌站20处,装机3.944万kw,其中:金沙江提灌工程列入省基建项目,共建成电力提灌站12站14级,装机3.867万kw;澜沧江一期电力提灌工程为扶贫项目,共建成2站4级,装机770kw。新建引水工程1730件,引水工程年设防总计供水能力达3.0166亿立方。全州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9万亩,比1979年增长83%,全州有效灌溉面积达25.29万亩。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工程体系,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和抗自然灾害能力,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引来甘泉润心田

  应民意、急民需、为民谋,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问题,自觉担当起让人人共享水利发展成果的社会责任,是一代又一代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1978年以来,我州在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农村人畜饮水的建设,使全州农村人畜饮水建设从小到大得到长足发展。

  “做梦也未曾想过,我们农村人也和城里人一样喝上了安全、清洁、甘甜的自来水!”家住二半山区的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士达村巴迪村民小组的和克成说。长期以来,因受山高坡陡、居住分散等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全州人畜饮水困难现状是点多面广程度深。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始终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当作工作重点来抓,通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一大批民心工程的实施,到2007年底,全州累计建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946件,解决了24.77万人和52.52万头(只)大小牲畜的饮水困难,让广大山区群众喝上放心水、干净水,全州农村人畜饮水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预计到2010年全州城市日供水能力将达18万立方米,城市供水量6570立方米以上;乡镇日供水能力达156.5万立方米,乡镇供水量达57129万立方米,全州城镇居民自来水饮用水达标率达100%,农村人口也基本能饮用上安全卫生水。

  防洪建设成效突出

  2005年8月,金沙江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78米,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在抗御大洪水的过程中,经过历年加高培厚的上江乡仕汪马场防护堤成为其下游抵御洪水的最主要屏障,同时州委、州政府及时启动了抗洪救灾预案,充分发挥抢险救灾等非工程防护体系作用,仕汪、木期扎两大堤两处决口,两天内堵口成功,灾区群众得到了及时安全转移,无人员伤亡。30年来,水利建设取得的成效在抵御历年发生的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

  我州从1980年以后,成立了专门机构,按照“蓄泄兼筹”和“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的方针,对大江大河的易涝地段进行了有计划、阶段性治理。到2007年底,全州累计排涝面积达4.77万亩,治理河道137处,修建各类防护堤441件,总长109公里,保护农田面积达3.9万亩,保护人口达5.02万人。目前,全州主要江河初步形成了以堤防、河道整治、水库等为主的工程防洪体系,以及预测预报、防汛调度、易洪区管理、抢险救灾等非工程防护体系,我州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近年来,在加强防汛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水利部门还切实加强了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设,努力推进防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对洪涝的科学管理,编制完成了《山洪灾害紧急预案》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全州防汛工作信息自动化、科技化建设,2005年全州三县配备了防汛卫星电话,2006年建成了与省防办相联的防汛视频系统,成为全省第一批建设、开通防汛视频系统的地州市之一,2008年全州三县防汛视频系统实现了与州、省防汛视频系统的联接。预计2015年全州防洪保护标准,达标率将达20%,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100%,重点堤防达三级以上堤防。

  生态水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水土治理当作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根本大计来抓,在筑堤护坡、植树造林、建造梯田、封山育林、保护水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对发展农业生产,保持水土,减轻自然灾害产生了积极作用。

  在“十五”期间,全州以两江为重点,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工作,进一步加大了自然修复能力和封育保护力度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到2007底,全州建设水土保持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32件,共投入专项资金达536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4.6公顷。2005年香格里拉县还被列入了第七期“长治”县,桑那等四个小流域被列入国家投资治理范围,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有5675.54公顷。

  近年来,在水土流失治理中,以退耕还林和公益林建设方式,经济果木得到发展,目前,全州仅核桃一项种植面积已达28.7万亩,核桃产量达2.81万吨,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为全州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全州初步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格局,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基本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