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肚子”到“柱子”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7-05 11:11:14

——香格里拉4个普通女性不平凡的故事

杨翠海 文 / 图

  “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出自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女人,不就是个肚子吗?……”出自部分百姓的闲言碎语。在21世纪的香格里拉县,许多女性,她们貌似柔弱,却巾帼不让须眉:寻觅商机,她们眼光敏锐;面对挑战,她们不怕吃苦;遭遇挫折,她们坚强执著……记者采访的4个平凡的香格里拉的女性背后,是一个个不平凡的动人故事。

  扎史央宗:酸奶水卖出新生活

  “女人,不就是生育工具嘛!”说起自己的往事,建塘镇解放村的扎史央宗有些愤愤然。

  10多年前,23岁的扎史央宗在生下两个孩子以后悲哀地确立了自己的家庭地位——就是个工具。与丈夫自立门户的扎史央宗整日生活得灰头土脸,被丈夫呼来喝去,不时还要吃他的拳头。“当时的生活就像很多村里的女性一样,逆来顺受像头驴,干农活累得脱了几层皮,可连买包卫生纸的钱都要向自己的男人伸手。”扎史央宗直言快语。

  黯然许久,25岁的扎史央宗在某一天从额头上拔下5根白头发以后,突然觉得自己不应该再按照这样的轨迹生活下去了。她跑到县城游荡了一天,做了一个决定:“把家里的酸奶水拿到街上卖。在当时,对于一个藏族农村妇女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非常的勇气,很多的村民在家里养了许多牛,自家产的酸奶水宁可送人,喂猪,甚至在家里发霉,也不愿干那种‘丢人现眼的事’”,扎史央宗说。

  丈夫和亲人的反对并没有阻止扎史央宗的勇气和决心。勤劳的她在天亮前就把牲口照料好,然后背着一桶酸奶水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到县城沿街叫卖。“刚开始的时候的确难,要喊出那句‘酸奶水阿归’(买酸奶水吗)时候脸颊火烧一样,感觉人们的目光像箭一样射到了自己身上”。万事开头难,几天后,扎史央宗适应了这种经营,一个星期后,聪明的她甚至学会了送货上门——把酸奶水背到居民区叫卖,这样一来,她的酸奶水便比几天前更热销了。

  如今,扎史央宗在家里可是说一不二的,因为她成了家里的“柱子”。原来,扎史央宗从卖酸奶水起步,到卖奶渣、酥油、野生食用菌、竹叶菜等,甚至做起了小老板,到各村收购奶渣、酥油、野生食用菌、竹叶菜,然后拿到市场上卖。几年下来,家里竟然有了几万元的存款。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我们也能自己找钱,不需要围着男人团团转。”扎史央宗爽朗地笑了。

  熊国玉:我的职业叫母亲

  熊国玉就像水滴般安静地站在向阳农贸市场一角做着小生意,除非你被她摊位上硕大的菌子、新鲜的奶渣所吸引,否则你一定不会轻易注意到这个平凡朴素的54岁的女人。每个人都有故事,熊国玉的故事简单而冗长,用她的话说,她是个“一辈子只做了一个母亲的女人。”

  熊国玉与丈夫是在大儿子两岁时离的婚,虽然他们属于包办婚姻,可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她生下两个儿子以后,丈夫会离开她们。那个时候,27岁的她是香格里拉县粮食局收储公司职工,她又上班又带孩子,勒紧裤腰带将手头600多元的月薪掰成几瓣花。渐渐地两个儿子长大上学了,这更加重了熊国玉的负担,而她的丈夫,却由于自身经济拮据的原因,竟然没法付给孩子一分钱的生活费。

  面对这样的逆境,熊国玉挺了过来,这一挺就是20多年。这20多年里的风风雨雨恐怕只有熊国玉的双手才是最好的证明,它们乌黑、粗糙,长满了厚厚的茧,分明就不是个在公司上班的人该有的手,熊国玉说,这些年来,洗衣做饭挣钱就一个人干,有时候家里实在没钱了,就在上班闲暇时间打些小工。

  2004年,熊国玉从粮食局收储公司退休,为了供两个儿子上学,她毅然在农贸市场摆起了摊位,做起了小生意,生意好的时候卖到40、50元,不好时只有10元,但这没有难倒她们母子三人。

  如今,熊国玉的大儿子已从红河州粮食财会专业学校毕业,虽然没有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却还是辛苦地打工挣钱帮母亲分担困难,正在读高中的小儿子是个勤俭懂事的孩子,每月只花200多元的生活费。她们一家租住在月租50元的简陋民房里,还要还大儿子读书时欠下的近1万元的贷款。

  “女人的韧性、潜能,往往是在做了母亲以后才无休止地被激发的。”熊国玉说,她是个一辈子只做了一个母亲的女人,日子曾经过得很苦,但也碰到了许多热心肠的好人,有孝顺的儿子和健康的身体,想到这些,她会觉得很幸福。

  拉姆:下岗是成功的垫脚石

  在香格里拉县市场内,一个摆满精美木制品的摊位总会吸引众多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装糌粑、酥油、茶叶的木器,甚至木镯、木杯具等,镶铜边透亮的色彩、龙飞凤舞的盒盖、水纹一样随意轻漫的花草……一个个都在阳光的沐浴下渗透着无与伦比的民间艺术光彩。

  摆摊位的老板娘拉姆是香格里拉县尼西幸福村人,她一边热情洋溢地招呼着客人,一边跟记者聊起了她和这些木制品的不解之缘。原来,拉姆在20出头时就在幸福村上桥头木碗厂做过学徒,后来成为香格里拉县木碗厂女工。就在拉姆兢兢业业地在木碗厂干了数年后,却在7年前的一天不得不面临木碗厂倒闭的现实。祸不单行,没过3年,她原在香格里拉青稞酒厂工作的丈夫王光利不幸下岗。“我们结婚晚,两个孩子都还小,那段日子,家里买砣茶叶都要前思后想。”53岁的拉姆回忆说。

  拉姆消沉过,但坚强的她还是从困窘中站了起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拉姆在家里重新操起旧业,一块块毫无生气的木疙瘩在她的精心制作下变成了市场上人人看见都忍不住要摸一把的工艺品,眼看工艺品逐日走俏,原本还有些犹豫的丈夫便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她的好下手。两口子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木制品花色、样式等,茶具、转经筒架、手镯、戒指等新产品源源而出,木制品在她们手下更加鲜活起来。“酒香不怕巷子深”,不仅本地市场,拉萨、巴塘、理塘等周边藏区生意人的订单像雪片一样朝她们飞来。

  “做木制品成本大,竞争也强,但做工精细的东西总是有人喜欢,虽说赚不了什么大钱,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我们现在除了自己做,还得教会孩子们做这个活。”拉姆笑着说。年轻时就有“金嗓子”之称的拉姆如今还是左瓜老村七林藏民家访的特邀歌手,每天晚上到藏民家访唱她常在家里唱的山歌,就有900元的月薪可以拿。“只要用心、努力,即便你是个柔弱的女人,也不会有迈不过的坎。”拉姆微笑着告诉记者。

  杨会英:三尺讲台上的无悔“斗争”

  80后的杨会英自2001年迪庆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到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江东村落它小学等条件极差的乡村小学任教。无论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她像低到尘埃里的种子,令自己开出爽心悦目的花朵。朋友都说,她是三尺讲台上做够斗争的“跳跃式”神话。

  2002年的落它小学是一个跃跃欲塌的土碉危房,教室里放上三张课桌便拥挤不堪,晴天,教师宿舍里蝇蚊乱舞,一到雨天,便会响起雨滴敲击众多接雨器皿的“交响曲”。就在当年,21岁的杨会英背着行李走了1个多小时的羊肠山路,来到这个传说中的乡村小学,从此,落它小学有了一个时不时跟钻进学校的猪圈做斗争的女教师。村民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年轻的女教师赶猪时候的表情始终是愉悦的,她大着嗓门讲课,扬着喉咙唱歌,撒开小脚串门,甚至不拘小节地跟大叔大嫂们拉拉家常,1个月回一次家,还要给孩子们带来书本、文具之类的东西。就是这个“乐呵呵地与猪做斗争”的女教师,在落它小学无偿代课1年的时间里,给予了孩子们良好教育,同时像一朵山花一样点缀了落它那个闭塞村庄的风景。

  1年后,杨会英被分配到尼西乡跃进小学任教。2002年的跃进小学条件与落它小学相差无几,由于地势的原因,雨水和污水在不同的时节像小溪一样流进教室。于是,她又多了一项业余生活——与流进教室里的水流做斗争。乐观积极的杨会英并没有被无休止的“斗争”所吓倒,她把学校里的荒地利用起来,种上鲜花、瓜果蔬菜,在放学以后,她那台破旧的录音机里总会执著地响起:“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2005年,这个认真而敬业的女教师被调整到江东完小。

  江东完小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全校6个班级的学生均来自藏族农民家庭。由于语言环境、表达能力等因素影响,让学生写好作文一直是个难题。为解决问题,杨会英在深思熟虑后创办了《太阳花》,它是一本制作简陋却图文并茂的小型手抄印刷月刊,稿费来源是该校教师的资助金和学校的勤工俭学经费。《太阳花》由杨会英主要负责指导,文字由同学自己撰写,体裁多种多样,有消息、诗歌、故事等。其中的插图、单幅画也是同学们自己创作的,许多学生的爱好得到了培养,才华得到了展露,还为传播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创办《太阳花》,可以切实增强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动性,也是我自己的愿望:不向逆境屈服,让生命像太阳花一样迎着阳光怒放。”这个出身乡村,曾经为了自己能够上学而与父母做了长期斗争的女子的脸庞,像她的话一样,在2009年的盛夏神采飞扬。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