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驴小子”拉茸春平和他的四代“驴子”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26 09:24:05

拉茸春平永远不会忘记18岁的自己跟赶驴的同伴风餐露宿的岁月。

“赶驴小子” 拉茸春平今年52岁,按理来说,他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小子的年龄,但是,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村形多村民小组较为年长的乡亲们早已改不过这个叫了近30年的昵称。“无论怎么叫,我都觉得亲切,不管是我赶过的驴,还是开过的拖拉机、货车、小车,都有同样的性质,这些充满生机的‘驴子’给我们家带来了幸福美满的今天。”拉茸春平对记者坦然一笑。

  第一代驴:形多生产队的总资产

  1978年,18岁的拉茸春平已辍学7年,在家里排行老大的他接下了父亲的老行当——马帮。“所谓的马帮其实没有一匹马,当时的形多生产队28户人家共有2辆马车,7匹驴子,我包下的就是那7匹驴,相当于整个形多生产队的总资产。”拉茸春平回忆说。

  1978年,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从中甸向北通到奔子栏下社,人们张望许久,路上才冒出一张载着货物的解放牌或昆明牌货车。拉茸春平不敢奢望能坐上这些隆隆驶过的“铁家伙”,他抹着汗水赶着生产队的驴子到得荣县境内的瓦卡,坐船横渡金沙江到对岸的奔子栏下社,把奔子栏下社那些安静等待着他的日用百货、粮食等货物按驴子的匹数载上船。待船按原路渡至瓦卡,再将货物驮上驴背,沿着羊肠山路运往得荣县物资站。这样来回耗时整整7天,一趟得的报酬一共90多块人民币,其中,每年得上缴生产队承包费840元。

  拉茸春平永远不会忘记18岁的自己跟赶驴的同伴风餐露宿的岁月:“当时我穿的短筒胶鞋是最好的一双鞋,行李就是一块薄薄的羊毛毡,渴了,喝口山泉,饿了,就生一堆火,捏几坨糌粑团吃。”

  1978年的太阳将18岁的拉茸春平晒得漆黑,羊肠一般的险峻山路随着光线变化不断拉长缩小着他的身影,可无论有多苦,他的嘴里哼唱的都是愉快的藏家山歌,黑瘦的脸上挂的是憨厚朴实的笑容,同路的伙伴和乡亲们都亲热地叫他“赶驴小子”。

  拉茸春平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了两年,经历过年底缴不上承包费、生产队的饲草饲料供应不足、迷路等坎坷,但他从不泄气,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想要迅速成长起来,站在忙着在生产队挣工分的父母身后,共同承担6个弟弟妹妹的生活。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