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驴小子”拉茸春平和他的四代“驴子”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26 09:24:05

“赶驴小子”成了拖拉机手,这令他感到欢喜与新鲜。

  第二代“驴”:手扶拖拉机

  1980年,包产到户的春风吹到了形多社,形多社村民分到了自家的田,并离开集体住房各住各户。拉茸春平家分到的房子跟村民基本类似:低矮的土墙被风雨冲刷出了拇指宽的缝隙,房内被火烟熏得漆黑,几头瘦猪常常趁人不备钻进堂屋。可终归有了自家的房子,一家人还是欢欢喜喜。

  在拉茸春平的记忆中,1980年的中甸县城就有一条街道,牛毛毡房和木板房沿街散布,那时城里正在实施小县城建设,小工程工地比比皆是,也正需要手扶拖拉机这种运货物比骡马更多更快的新型运输工具。长到20岁的拉茸春平思量许久,咬牙从尼西信用社贷了2785元的贷款,在中甸县农机公司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

  不久,20岁的拉茸春平穿着母亲晚上点着松明打上补丁的蓝色咔叽布衣裤,开着崭新的拖拉机到中甸县城里的工地上拉砂石。“赶驴小子”成了拖拉机手,这令他感到欢喜与新鲜,但新的烦恼随之而来:此驴非彼驴,以前的驴子吃的是生产队的饲草饲料,可拖拉机得吃“油”,这一度令空着口袋刚开始开拖拉机挣钱的拉茸春平感到拮据。“幸好政府给我们办了可当作油费优惠证明的加油本,我们拖拉机手就手持加油本排着队在中甸唯一的一家加油站加油。”说到那段岁月,令拉茸春平记忆犹新的是加油。

  经过一天的辛劳,拉茸春平就回到江克村的下瓦场,在借来的木板房里做饭、睡觉。“那时主要吃的是糌粑、包谷、麦面和腊肉,都是从家里带的,很难吃到大米,我省吃俭用,一年下来可以挣1千多块,足够家里开销,还有稍许剩余。”拉茸春平说。

  就这样,拉茸春平在工地上辛勤地开了5年的拖拉机。期间,他与同村的桑诺拉姆姑娘喜结良缘。

责任编辑:鲍江平